“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从变形金刚到MOSS”
2024年11月17日,我校邀请到复旦大学的黄萱菁教授,于甄陶楼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主题为“走近人工智能:从变形金刚到MOSS”的讲座。
(黄萱菁教授作“走近人工智能:从变形金刚到MOSS”主题讲座)
黄教授从图灵测试引入,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科学定义和其核心的五个要素一算据,算力,算法,算者和AI系统。她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人工智能的成长历程,并结合最新一次颁发的诺贝尔奖,强调了人工智能在当代科学研究等多领域的重要作用。
(黄萱菁教授从图灵测试引入讲座主题)
接着,黄教授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分支应用,如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黄教授着重讲述了大语言模型,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了科技发的日新月异,而复旦大学研发的MOSS,能够给视障人群带来极大的便利,功能丰富多样,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然后,黄教授简要说明了语言模型的原理,即文字接龙和预测。她还提出对大模型指令微调的意义与方法。人工智能不仅要在“才”的方面不断提升,要使其促进人类进步,还要在“德”的方面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对齐。
最后,她鼓励同学们投入这一注定会改变世界的新兴行业。其中,学好基础学科知识,发展创新思准是必不可少的能力。这是一个有着无限发展可能的领域,而未来,也充满了机遇和风险。
黄萱菁教授的讲座让同学们了解了前沿的科技发展,体现了科技是如何改善人们生活的。在往后的职业选择中,同学们也会把人文关怀的精神与人工智能的技术有效结合,为国家,为社会建设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感谢黄萱菁教授的精彩演讲。
(讲座现场)
(文:高一9班包如意/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数学微课程之“走近‘尺规作图’”
2024年11月17日晚,来自复旦大学的朱胜林教授于工程楼二楼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数学微课——“走近‘尺规作图’”。
教授首先以古典数学问题引入,列举了欧氏几何中一些不可解的尺规作图问题,引发了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使同学们产生对数学问题的新的思考。随后,朱数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古代数学家们对三等分任意角问题、倍立方问题、化圆为方问题、作正多边形问题的解答方法,虽然这些方法多不符合尺规作图要求,但为数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来源,同学们也从中感悟到了数学的美。
接着朱教授以算术基本定理讲起,为同学们介绍了RSA编码法及其相关数论定理,以及理想集合的构造,加深了同学们对数论问题的认识,拓宽了大家的视野。
最后,朱教授讲解了辗转相除法的数学原理及其应用,同学们感到受益良多。
(朱胜林教授讲述古典数学问题)
(文:高二6班 张羽中宇/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物理微课程之“自然科学起源的探讨”
2024年11月17日晚,盛卫东教授在工程楼二楼教室内,为同学们带来了复旦导师制计划物理方向的第一堂课——“自然科学起源的探讨”。
首先,盛教授对科学的定义以及自然科学何时诞生进行提问,回溯中华文明的科技发展史,介绍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研究。随后他聚焦李约瑟之问,深入探讨近代中国没能孕育出自然科学的原因。李约瑟认为原因在于对应自然观的缺乏、实用主义与科举制度的影响。盛教授则解构了西方广泛认同的李约瑟之问的回答。他认为解释自然科学的前提是懂自然科学,因为科学与技术应有不同的演化路径——技术诞生于文明的起点,它不需要科学知识,而科学则不是。科学之前,宗教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支配性方式,具体到中国是儒释道三教合流。宗教有由多神教到单一神教的发展趋势。最后,盛教授预告了下一次的主题“自然现象的理性思考”。
这节课启发同学们要勤于发问,适应问题答案不确定的情况。比起对先前问题的反驳,同学们更应关注新方案的诞生。
(盛卫东教授与同学们探讨自然科学的起源)
(文:高二4班 黄欣彤/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化学微课程之——“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024年11月17日晚,复旦大学化学系的张丹维教授于工程楼二楼首次为同学们带来关于有机化学的微课程。
作为第一节课,张教授首先用风趣幽默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了“有机”食品,“纯天然”护肤品等中其实也含有各类化学物质;而后,她又根据化学发展史,引出了“碳四价学说”以及碳的正四面体构型;并教授了有机化合物分子的基本结构和键线式、Fischer式、Newman式、Haworth式等各种结构式的写法,以及杂化轨道理论,通过讲述,手势,视频等多种方式,生动形象地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这些内容。
通过这一堂微课,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机化学的分子结构,同时也感受到了有机化学的魅力所在。
(张丹维教授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文:高二3班 顾思远/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生物微课程之——“蛋白质的多级结构”
2024年11月17日晚,朱炎教授于工程楼二楼为同学们带来了复旦导师制课程生物方向第一讲——“蛋白质的多级结构”。
朱教授为同学们带来的课程主要为生物化学方向。蛋白质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蛋白质(Protein)是由多种(20种)氨基酸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形成一条或多条多肽链,最后组合成的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DNA转录出RNA,再由RNA翻译得到蛋白质。蛋白质的英文“Protein”一词来自希腊语单词“πρωτεῖον”,意为“首要的”或“第一性的”。蛋白质是最丰富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所有的细胞中。蛋白质是生物信息最重要的终产物。蛋白质的化学组成中,含氮量为16%,乘以蛋白质系数6.25,即可得到蛋白质的总含量。人体中的肌肉非常容易消耗能量,健身的人是要做阻尼运动,通过轻微撕裂肌肉来增肌,但只要停止运动,肌肉会非常迅速地萎缩,人体必须一直摄入蛋白质来维持血液渗透压,以避免水肿。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材料。因为蛋白质摄入相较于之前明显增多,年轻一代的身高也相较于之前明显增高。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人体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从其它地方摄入)可以编成一句口诀: 写一两本淡蓝色书。不同物种及特殊人群对氨基酸的要求不同。20中氨基酸的分类可分为非极性氨基酸、极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不带电荷的氨基酸、带电荷的氨基酸。氨基酸都亲水,但合成蛋白质由侧链决定。疏水作用往往是蛋白质的主要作用。
通过这样一节生物微课程,同学们对蛋白质这一物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原来生物往往也和化学相通,两者合一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探索微观世界。期待朱教授的下一堂生物课。
(朱炎教授讲解蛋白质的多级结构)
(文:高二10班 程宁凝/图:实习生张思扬/编辑:胡晨、实习生杨晟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