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3日下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第 14 协同组、华东 “六省一市” 科技高中联盟以及上海市上海中学联合主办的“教育强国视野下中小学数学+科学(STEAM)教育的使命与变革”微论坛研讨活动在上海中学甄陶楼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主持,旨在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吸引了众多教育领域专家和兄弟学校代表参与。



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院长王洋为论坛致辞。他表示在教育强国的视野下,中小学数学和科学(STEAM)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使命。数学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注重其在实际问题解决中的应用;科学教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观察和创新实践来理解自然科学规律。王院长提倡教师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上海市教委基教处处长郭金华在发言中对上海中学在数学和科学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希望学校能继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数学和科学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加强跨学科融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

在介绍上海中学数学+科学(STEAM)教育特色环节中,上海中学教学处主任树騂老师以 “‘三高’ 引领创新育人” 为主题,详细介绍了我校数学“三高” 教学硕果、深厚的数学科学教育传统、创新素养培育项目。树老师指出,学校始终坚守 “高立意、高思辨、高互动” 的教学理念,通过搭建多元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优化综合评价体系等多方面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与科学素养。学校开发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和专门课程、提供了优质的实践资源、数据驱动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助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上海中学国际部高中段马峰校长围绕“追求学术高度,全面提升学生数学与科学素养” 展开汇报。马校长提到,国际部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通过导师团、生涯指导、双导师制等方式,满足学生需求,培养学生能力。近年来,学生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丘成桐科学奖总决赛等各类赛事中屡获佳绩,展现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显著成效。他还强调,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冲击,教育应保留学生的思考深度、探索乐趣和表达渴望。

上海中学国际部初小段刘炼校长以 “让课程追随孩子的可能性” 为主题,分享了学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经验。刘校长指出,学校通过开展丰富的科研活动、设立创新实验室、邀请专家讲座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学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科研能力,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教育强国视野下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使命与变革”微论坛
微论坛数学专场由上海市上海中学国际部高中段校长、数学正高级教师马峰主持。众多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使命与变革。

本部高中数学教师周歆育以《由剪纸带实验引出对有界变差数列的探究与发现》为题进行说课,她基于等比数列设计探究活动,通过剪纸带实验引导学生抽象出有界变差数列定义,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

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数学教研员隋桂芝点评道:“周老师的课体现了高阶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设计巧妙,能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国际部高中数学教师刘姗带来《统计指标R²与创新指标的探索》说课,课程定位核心目标为培养思考者、探险者和反思者,围绕分析经典与创新实践两板块,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上海中学国际部高中校长马峰点评说:“这堂课体现了双线并行教学设计,平衡知识深度与思维广度,技术赋能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同时融入数学文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能力”。

国际部初小数学教师郑雯寅的说课题为《妙用AI,巧思 “隔板”—探索组合中的分配问题》。她结合中国课标与美国 CCSS,围绕隔板法设计教学,借助AI技术增强学生对隔板法的理解与应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山西省教科院期刊中心副主任张俊珍点评道:“郑老师紧扣课程目标,采用导、学、思教学流程,让学生经历真实学习过程,亮点突出,尤其在学科本质探究、知识结构化及 AI 技术应用方面表现出色,为学生素养提升与思维发展奠定基础”。

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江苏省教研室原副主任、二级教授李善良对上午的数学展示课进行总评:“三节课充分展现教育强国理念,凸显上海中学数学教育创新与实践。课程聚焦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多元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培养创新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为教学带来新机遇,教师应积极探索技术融入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且需关注学生思维发展,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提供更多机会”。

在交流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指导委员会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江西省抚州一中原党委书记鄢素芬老师,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指导委员会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委员、重庆八中党委书记、总校长周迎春老师等专家及上海中学本部和国际部数学老师积极参与,现场学术氛围浓厚,为推动中小学数学教育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数学专场)
“教育强国视野下中小学科学(STEAM)教育的使命与变革”微论坛
微论坛科学(STEAM)专场由上海市上海中学教学处副主任、特级教师、化学正高级教师李锋云主持。微论坛通过说课、点评、学术交流等环节,深入探讨科学教育的创新发展路径。

国际部高中物理教师郑晓燕分享了《探究小球碰撞中速度对能量损失的影响》课程。郑老师介绍,该课程灵感源于美国AP考试2016年考题,重视实验探究,对标国际课程与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利用 Tracker、PASCO、Audacity 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并借助AI平台高效筛选数据。课程还注重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讨能量损失原因,链接课内外知识。

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导樊维佳对郑老师的课程给予高度评价。他表示在线表格实时生成实验结果,图表直观呈现物理意义,组织讨论形式直观高效。

本部化学教师张琼由讲述《AI赋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以”探究硅基半导体材料“一课为例》,探讨AI如何赋能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硅的导电性、PN 结形成及硅太阳能电池板工作原理,深化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理解。AI 技术在课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制作动画将微观变化可视化,设计模拟实验替代传统实验难题,历经多个版本迭代后完成高质量教学资源。

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导孙兴文对课程进行点评。孙教授表示,课程充分展示化学学科核心使命,课程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逐步推进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能力。

国际部初小工程教师康亮分享了《非接触式测温枪的诞生》。课程源于学生对测温枪准确性的疑问,覆盖Arduino入门、电子元器件选择、外壳设计、电路连接、测温枪组装与代码测试等内容。教学采用项目展示、合作评价、教师引导总结模式,注重学生表达交流与工程素养提升,尝试利用 AI 技术辅助学生评价环节。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导刘树林做点评。他指出,工程项目应具备启发性,激发学生创造力,使他们在制作过程中建立自信,培养工程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实现创新方法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需掌握原理并在汇报时结合 PPT 讲解,以方法整合资源创造产品。

在交流分享环节,李锋云老师详细介绍了我校在科学教育领域的丰富实践。自2014-2015年开始构思,2018年全面开展Steam课程,涵盖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与课题研究类课程,形成逻辑性、渐进性与发展性的课程体系。学校在实验室建设中注重顶层设计,追踪科技热点,推进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建,坚持通用化、专业化、交叉化协同发展。科技活动丰富多样,包括科技周的学术报告、比赛、课题答辩等,以及“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重庆八中、华育中学、淮南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等多所学校代表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各自在科学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与面临的问题。有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AI与传统课程的融合,探索个性化学习;有的学校通过与高校合作,开展项目式学习与课题研究;还有的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本地特色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与会代表均表示,参与本次活动收获很大,未来将持续加强教学交流,汲取先进经验,努力提升自身的科学教育水平。






(科学专场)
本次微论坛研讨活动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相互交流借鉴的平台。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上海中学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深耕育人沃土,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栋梁之材,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更多的力量。
文:胡晨
审核:王莺、程林
摄影:汤寅钧、杨嘉伟、外请团队
编辑:胡晨、实习生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