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3.04.16)

2023-04-17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从低维空间到高维空间

2023416日晚,来自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李颖洲老师为上海中学25届的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从低维空间到高维空间”的讲座。讲座的前半部分,李老师与同学们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高维球体体积应当怎么计算?”同学们都知道,二维平面上,单位圆与边长为2的正方形面积之比为π,三维空间中,相对应的体积比为4/3π。那么四维呢?是简单的四重积分结果吗?显然并非如此,李老师向同学们演示了递归方法计算。最终得出结论:高维单位球体积趋于0。这样一个看似疏离了日常世界与人类直觉感知的答案,却恰恰体现了数学作为“宇宙的语言”,其深邃与美丽之处。此后,李老师又简单介绍了高维向量与高维数据压缩的相关知识。

李老师的此次讲座,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具象,让同学们尽情领略了数学世界的宇宙星辰。25届的复导大讲座,至此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想必同学们都收获匪浅。请同学们期待,下阶段的复导活动中,仍能一路前行,一路拾撷智慧的果实,在探索新知中见证自己成长的足迹!


(李颖洲老师演示递归方法计算)

(学生认真听讲)


(文:高一(8)班 杨若琳 /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经济学分析及应用

2023年416日,钱浩祺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复旦导师计划经济方向的第二次课。

本次课程主要围绕经济学分析的微观基础展开。首先,钱老师介绍了总效用,边际效用的概念,以及边际效用递减定律。接着,钱老师讲解了无差异曲线,该曲线表示面临多种商品选择时,带给消费者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该曲线上任意一点斜率的绝对值表示边际替代率或边际效用之比。随后,线老师介绍了既定收入能消费的两种商品的可能组合所构成的曲线,即预算约束线。若将上述两曲线放在同一个坐标轴内,当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约束线相切时得到最优化结果,这一过程体现了等边际原型。在以上模型中,当改变某一商品价格后,可以得到价格与需求的关系,价格下降时,商品的需求会上升。

本次课推导了需求曲线,介绍了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介绍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钱浩祺老师介绍边际效用的概念


(文:高二(9)班 袁昌昊/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陶渊明其人

本节课程继续了上节课的“陶渊明其人”的讲述。

本文以陶渊明与音乐开篇,老师提出了关于“陶渊明解音乐否?”的问题。关于何为“解”,知乐理为“解”,抑或能否演奏为“解”是这个问题的题解。陶渊明至少喜爱音乐,乐于欣赏,但其是否会演奏尚无定论。《宋书》是记载陶渊明最详细的史书,其中记载的晋宋交替、妻子与死亡一事中提及刘裕唤陶作官,但因陶祖为晋作官,故耻于为刘宋作官。其依据是晋时作品有年号,刘宋起便只称干支。对这个问题主流看法与之相反,但仍处于争论之中。这也体现了人文学科依赖证据的特点。

关于《五柳先生传》究竟是自传或他传也引发争论。老师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只要是史书,是传记,必然存在或多或少扭曲、不正确的内容。但作品中塑造的那个人物,那些文字的力量才是同学们应在意的。正是这些同学们愿意相信的事构成了历史、构成了传统,这才是史书与文字存在的意义。

以上便是本次复导的主要内容。


(陈特老师点明史书存在的意义)


(文:高二(1)班 房新宇/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命题逻辑的思想和方法

陈教授先区分了词项逻辑和命题逻辑,来引出今天的主题。

第一个主要内容是:复合命题,他介绍了概念、定义和逻辑特征。接着,陈教授先后提及了联言命题及其推理、选言命题及其推理。

联言:pq (p合取q) 选言:pq(p析取q)pq(∨号上要加上“· ”)(p(不相容)析取q)

陈教授又讲了假言命题及其推理  假言:[充要]p q,判定式¬ (p∨q) (∨号上要加上“· ”)

假言:[充分]pq(如果p,那么q)¬p∨q(p合取q) [必要]p¬q(p合取非q)

然后陈教授介绍了二难推理:(pr) (q→r) (pq)→r,判定式r,或者¬p。

随后,陈教授又讲述了自然演绎系统。并以无效性证明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版块 。

i) 从形式证明的角度,无法给出有效的论证形式。

ii) 从结论的角度看,可以找出无效的论证形式。

陈教授以一个古老难题结束了这次授课。


(陈伟教授推理假言命题)


(文:高二(9)班 沈戚榆/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政治学原理

继上节课对于“国家理论”的粗略介绍之后,这节课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探究。

先是延续上节课重新讲述了绝对主义时期之后民族国家的形成,这是西方国家实体的演变过程,进而推及到中国明清时期,二者互相对比,介绍了明清国家构建的基本要素特点,包括集权、小规模官僚,低水平财政、简约化治理,指出这种制度在地方治理上的弊病,因其随人口逐渐增加,量入为出的财政制度显露疲态,主要依靠士绅进行地方治理,这种问题时至今日仍能看出些许端倪。时间转到清代前期,国家曾经历自由放任与短期的繁荣,却因不断放任造成户部管理能力的下降,即所谓“State Capacity”的下降,由此引入一个概念“马尔萨斯陷阱”,指出随时间推移,即使总产量在升高,但人均产量在持续下降,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紧张。到了晚清,太平天国与督抚政治兴起,昭示政治格局的逐渐变化,在税收与债务体制上也存在新变化,督抚政治又直接导致了洋务运动,巩固清政府政权,政权逐渐西化。时间推移至现代,提出几个现代国家构建的解决方案,最后提及计划经济时期的回顾与总结。

整节课实际上仍在讨论有关国家理论的内容,对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邓涵之老师探讨明清国家构建的基本要素特点


(文:高二(9)班 倪宇哲/图:朱旭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