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期中考试前夕,同学们还是热情饱满,积极昂扬的去复旦江湾校区参加由金亚秋院士及其团队组成的复旦导师计划,也对即将到来的“科研大餐”非常的期待。同学们到达之后,受到老师们热情地接待,同学们首先认真聆听了柳钮滔教授为孩子们预备的行星遥感、深空探测方向研究的报告,然后就各自进入导师办公室接受导师们手把手的教导和训练。金院士对这些孩子的科研初接触非常重视,希望能够培养孩子们的科研的眼光,品味,并且希望能够通过深度学习和参与,提升做学术的能力。王峰教授希望孩子们通过前面几次的学习,已经对各个方向的研究有所涉猎和理解,接下来希望孩子们能够明确问题,开展或大或小的研究,孩子们对此也非常期待,希望能够有自己的学术成果。对于此次复旦的学术之行,孩子们也有很多收获,思考和感慨。
徐诚浩这样说:周五是复导计划金院士项目的第三次活动。由于我的导师王海鹏教授不在校园,由他高年级的研究生张学长为我答疑解惑,教授新知并给出新的学习任务。张学长首先向我介绍了他所了解到的新技术。我了解到美国的MetaAI公司最新开发出了Segment Anything模型,能够将一张复杂图片中不同的物体分割出来;即使同一物体被其他物体隔开,算法也能正确判断其属于同一物体。如此强大的人工智能模型激起了我和实验室其他同学的兴趣,我也更有动力地投入学习中,向更高的标准前进。学习过程中,我向张学长汇报了王教授先前布置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将所遇到的疑难一并提问。张学长肯定了我在深度学习领域的学习成果、认真细致地分析了我提出的问题,并与我共同确认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鼓励我继续探索。了解到我有机会与王教授共同完成项目,我倍感振奋与期待。我将继续拓宽自己的视野,夯实相关基础知识,为未来与教授的合作做好准备。
王淇瞻这样总结到:4月14日,我前往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参加了第三次复旦导师计划金院士项目。抵达复旦后,柳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行星遥感与深空探测的讲座。讲座涉及了人类历史上进行的各个深空探测计划、目前存在的行星遥感方式、以及深空探测取得的成果和其意义。在讲座上,我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表现较为活跃。同学们也向老师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获得了明确的解答。讲座结束之后,我的导师柳教授对我进行了悉心的教导。他和我一起分析了前一次布置的关于小行星2016 HO3各项性质的作业,并且明确了接下来的一个月内研究的方向:阅读有关该小行星的英文论文,了解更详细的资料,包括星历数据、形态建模等。在期中考试之后,我将对这些问题开展调研。
姚奕丞谈到:2023年4月14日下午我参加了复导计划金院士项目的一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柳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报告,介绍了行星遥感与深空探测的有关内容。在这次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学习了行星遥感的工作原理以及深空探测的主要方式,了解了世界各国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报告结束后,我的导师让她的一位研究生教我3D打印的基本知识。我从中学习了建立3D模型的基础方法,了解了3D打印机的工作原理和3D打印的一些简单的应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很大的收获。
黄子馨总结到:今天有幸聆听柳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有关行星探测的讲座。讲座中介绍了人类在行星探测方面古往今来的奋斗历程,在和同学积极交流、充斥着愉快的讨论中,老师向我们阐释了探测宇宙天体的几种不同途径:电磁波、硬/软着陆,采集土壤样本,光谱分析、雷达、遥感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受益匪浅。在和师兄的交流中,我们每次都能体验到有关人工智能的最新进展,今天了解了自动图像分类处理程序segment anything,回顾上次深度学习内容以及一些模拟程序体验。我学习的疑问都得到了一一解答,进展迅速。
黄钰涵谈到:这次和导师之间的交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我们对之前谭老师发给我的论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解释和讨论,令我受益匪浅。我从中学会了很多新的名词、概念,并对雷达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如,雷达是一种主动发出电磁波进行探测的工具,电磁波波长越长,其穿透性越好;电磁波在多种媒质中的衰减量与电磁波频率和介质阻抗的关系;电磁波的合成可以增加传递的信息;合成孔径扫描成像和阵列天线的区别等等。随后,谭老师用传感器给我实际演示了检测物体运动路径和距离的基本过程,我也尝试了一下使用传感器,并观察了数据可视化后得到的不同维度的参数曲线。最后,谭老师为我布置了下次交流活动的任务,并为我推荐了一位研究生学姐帮助我解决一些基础的数学物理方面的理论知识,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后续实验流程。
刘新东谈到:这次是第三次来到复旦进行交流,今天首先听了一个关于月球的讲座,了解了月球的一些性质,曾经进行过的探月活动与将要进行的任务和目标,收获颇丰。接着,我们找到了各自的老师。今天由研究生姐姐对我进行知识的传授。她首先对我上次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复盘,随后,将知识复杂化,从理想的情况走到实际的情况。向我介绍了实际生活中卫星是怎样进行单点定位的,实际情况要考虑非常多的影响因素,但所幸,各个方向都有杰出的人建立了合理的模型,使得卫星定位成为可能。这次复旦交流仍然让我收获了许多。
姚智炀谈到:在今天复导的活动中,我了解和学习了深空探测的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按探测目标分类,深空探测可分为月球探测,火星探测,木星、金星探测,巨行星极其卫星的探测,以及小行星与彗星的探测。探测的方式可分为飞越,硬着陆(撞击),环绕,软着陆(巡视),无人采样返回,载人探测等方式。近年来出现的两个新趋势:对同一探测目标的多种探测形式交替进行的方式,以及在一个任务中多种探测手段组合实现综合探测。我了解了无人机机载雷达的主要硬件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实施探测时的技术操作和步骤,为后续课题研究的开展做了理论上的初步准备。



(柳钮滔教授为学生做行星遥感、深空探测方向报告)

(王峰教授对学生表示期待)





(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做交流)
(文:科研实践项目参与学生\图:许建丽\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