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世界与你的那盏灯——记迟楠教授讲座
2022年12月4日,迟楠老师为高一年级做了线上讲座——《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优势 挑战与展望》。迟老师将讲座分为三块内容。首先,迟老师介绍了LiFi热点,光联万物,以展示可见光通信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随后,迟老师介绍了从无线通信到光通信,跨越的百年历史,又介绍了不同国家的光通信发展历程,以凸显光纤通信的地位与作用。然后迟老师介绍未来6G所具有的特征:流量增大1000倍每人,通过激活太赫兹和可见光频以解决频谱枯竭问题;其二特征便是三维立体网络;天基网络,海基网络,从这些技术的优势、现状与应用向大家科普。第二板块便是研究内容与基础,迟楠老师从光通信的基本原理讲起,分别从发射、传输与接收处理方面向大家介绍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与研究进展。最后,迟老师上升到科学家精神,用李郁芬与金亚秋的例子,向大家传递做人要淡泊名利,实事求是,默默奉献,希望同学们能向此学习。


(撰稿:高一(9)班 刘新东\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生物微课程——没有变异就没有生活的演化
2022年12月4日,吴教授告诉我们遗传变异所涉及到的序列长度很长,有时只影响一个碱基,有时也可以影响一整条染色体。
通俗地讲,基因突变指的是发生在基因内部的,较小的DNA序列信息的变化,使得基因从一种等位形式变成另一种等位形式,影响性状的改变。我们常见的猫科动物便是基因突变的一种体现,正是因为基因突破,才让一些动物十分珍贵。单核苷酸变异和短插入/缺失是基因变异的两种。前者指单个核苷酸发生改变的遗传变异,后者指一个成几个核苷酸(<50bp)的插入或缺失,通常也发生在单个基因内部。
染色体畸变往往是多个基因成基因外序列同时受到影响,对个体影响巨大,也称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畸变可分为两种——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细胞中染色体的总体称为核型,对标本的染色体进行检查称为核型分析。核型分析是细胞遗传学的主要任务。1960年,首届国际细胞遗传学会议,确定正常人的基本特征,即丹佛特征。染色体的结构变异指染色体在结构上大片段改变,包括缺失、重组、倒位等。另一种为数目变异,在自然流产的早期胚胎中,可见多种非整倍体、多倍体以及其它染色体畸变。在出生缺陷的新生儿中,仅可见三种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我们都知道唐氏综合症,其发病率约为1/650,其诱发机制就是21号三体,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减数分裂中染色体不分离。
表观遗传变异是指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等造成的染色体结构的适应性变异,可改变染色体的表达活性,但并不一定遗传。在表观遗传水平的变异同样可以引起表型的变化。


(撰稿:高二(2)班 冯运佳\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化学微课程——有机化学拾粟
2022年12月4日,张丹维教授带来了复导化学方向的第三次课。张教授先回顾了上节课所讲的烷烃自由基取代反应,比较了溴代反应和氯代反应的区别。
接着,张教授介绍了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应的选择性,即同一底物的不同反应。以卤代烷的取代与消除反应为例,在水和醇两种不同溶剂中,往往分别会发生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而在卤代烃取代反应中,经典的反应类型有SN1和SN2两种,分别是单分子反应和双分子反应。张教授介绍了卤代烷、亲核试剂、溶剂等因素对于取代反应选择性的影响。卤代烃的消除反应也分为单分子与双分子反应机理,而消除取向往往是生成多取代的烯烃。然后,张教授比较了同一底物的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的倾向。
这次课张教授以卤代烷为例,为大家讲解了有机反应中的选择性问题。


(撰稿:高二9班 袁昌昊\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数学微课程——素数与数论
2022年12月4日,楼红卫教授以“素数与数论”为题开启了本周的复导课堂。首先楼教授介绍费马小定理,楼教授随后介绍了Euler函数和威尔逊定理。在数论,对正整数n,欧拉函数是小于或等于n的正整数中与n互质的数的数目(因此φ(1)=1)。此函数以其首名研究者欧拉命名(Euler's totient function),它又称为Euler's totient function、φ函数、欧拉商数等。威尔逊定理是判定一个自然数是否为素数的充分必要条件,它也是数论四大定理(威尔逊定理、欧拉定理、孙子定理、费马小定理)之一。


(撰稿:高二(10)班 李哲轩\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物理微课程——光:历史与前沿
2022年12月4日,刘教授再次前来我校讲授物理。刘教授承接上一次课的内容,讲述光的波动性,照例以一位名人托马斯·杨引出“光的波动性”,并用弹簧振子类比光的波动性。
刘教授接着讲纵波与横波,指出横波需要介质有“剪切力”,但光波(即电磁波),也是横波;接着又讲了波的特性。然后,刘教授详细介绍了光的干涉和衍射等。
最后,刘教授还介绍了光的偏振现象——光作为横波的重要证据。


(撰稿:高二(9)班 沈戚榆\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