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2022.9.25)

2022-09-28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初探论文写作

2022925日,这是英语专项课程的第二节。经过了第一节的引入与简介,今日张教授将焦点集中在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论文背景资料的选择。在课堂的最开始,教授请同学们讨论分享自己的选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学生们的选材也得到了打磨。

接下来,课程进入了本周重点——可信资料的寻找。教授将资料类型按照信度进行了排序,并为学生们讲授了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网络信息甄别等学术必备的媒介知识。有了基本的常识,学生们进而在教授的带领下进行了亲身实践,对于各种来自不同渠道的材料进行评估与批评。学生们全身心投入,做得很认真。

在课堂的第二部分,教授介绍了阅读、统筹文献的方法。学生们对于之前的文章进行了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且尝试了跳读、摘要挑查等提升效率的手段。接下来,为了更好阐述阅读的技巧,教授重点对于学术论文的构造进行了剖析。最后,学生们学习了不同类型摘要的分层与理解。

通过今天的课程,学生们对于英文论文文献的寻找有了更为深刻、直观的理解。接触各样的学术知识以及阅读技巧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英文学术的先导课程帮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学术界的内容,打开了他们的眼界。



(撰稿:高二(9)班 张瑞航\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三国志》与三国史

2022年9月25日,仇鹿鸣教授为学生们带来了历史方向的第二节课。

仇教授首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再次强调了三国时期处在大一统与大分裂的交叉点的特殊时期。接着,仇教授继续上次课的内容,分析汉末产生分裂局面的原因。教授提到了汉末“忠”、“孝”道德观的崩塌,其原因是宦官专权,打击了遵守道德的士人;以及道德竞赛背后的虚伪。仇教授又解释了察举制带来的举谏者与被举谏者的紧密关联,从而导致了二重君臣关系,削弱了君主的势力,间接引发了分裂的局面。

然后,仇教授结合文本进一步详细讲述三国史,并解释其背后的文化与历史背景。教授首先提到了董卓,讲述了他的武艺高超,豪率残暴,以及他与羌人的紧密关联,他所拥有的军队也是由羌人所组成,战斗力强。仇教授也讲解了董卓在残暴之外也极力提拔党锢之人。随后,仇教授介绍了袁氏兄弟的野心。袁家当时由于四世三公极有声望,门生遍布天下。但袁绍、袁术兄弟不和,袁术希望自立为帝,而袁织希望另立刘氏子孙为帝。

本节课借助文本深入介绍了东汉末期董卓、袁绍、袁术的生平,并从中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背景。



(撰稿:高二(9)班 袁昌昊\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什么是知识

2022925日,“现在是白天”这是一个假命题,王教授由此展开了关于知识的哲学讲座。知识这个概念与信息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两者应该都包含了一定的内容。然而信息可真可假,知识却应当是正确的。王老师幽默地用“蔡徐坤加入勇士”这样一个贴子来比喻使得同学们茅塞顿开。那么知识具体有什么用呢?知识可以让我们去实践,去做实验。然而如果根据信息来尝试,则并非一定成功。高绍涵同学提了一个问题:信息当中是否一定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如果“x同学坐在第三排左边”这样一个真命题被改为了“y同学坐在第四排右边”,也就是一个与原命题毫无关联的命题,那么此时就失去了讨论真假的意义。也就是说,一个假的信息确实需要被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之上。王教授通过引用“量子读书法”、“特朗普让民众喝消毒水防疫”等生动例子让同学们对“What is knowledge”这样一个问题有了更深的认知。



(撰稿:高二(9)班 李哲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