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走进经济学》
2021年12月26日,李志远教授在上海中学图书馆四楼展开了一项关于经济学的讲座。
在讲座中,李志远教授提到经济学的一般均衡,均衡者达到稳定状态,整体相互影响,向下达到的均衡而非部分部门内的均衡。他又提到了达到均衡的方法:即供给端不同价格下有不同供给水平,需求端不同价格下有不同的需求水平,调整价格互补的价格与需求产生的水平。
李志远教授紧接着又以生活中的经济学给我们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津巴布韦的货币为什么不值钱,外国贸易时货币的汇率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这些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提升了同学们的兴趣。
李志远教授运用生动的演讲技巧和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讲述了经济的相关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对于经济学的兴趣,引发了大家对于生活中经济问题的相关思考,为同学们未来的求职路奠定了基础。



(撰稿:高一(10)班 朱思灏\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从墓葬与遗址中看历史
12月26日,段志强教授带来了第六次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方向的课程。
如果说史书能够是我们的思绪飞扬在对白纸黑字的想象之中,那么实实在在的历史遗物则能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隔阂,身临其境地聆听历史的声音。这节课的主题——墓葬与遗址,便提供了也许是最丰富的实物史料。
提起墓葬,也许大多数人的印象往往都是其中蕴含的金银财宝和为了防止盗墓而设计的精巧机关,然而实际上,目前并未发现任何机关,陪葬物也有比金银财宝有意思得多的东西。
在濮阳西水坡遗址中,辩友“左青龙右白虎”以及其拥有的天文学拟构,精奇巧妙。不同墓中会有形如粮仓和院子一样的模型、压席的模型、各式雕琢过的玉器、铜漏壶、壁画等等,这些都有丰富的史料价值。
不得不提的自然有秦始皇陵,不仅有兵马俑栩栩如生。气势恢宏,陵墓中还有很多铜制的器物,并且以朱砂水银保存,能体现古人相信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思想,有着很好的研究前景。
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历史的魅力便在于此,从墓葬与遗址中看历史,我们能够真实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通过丰富的实物史料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时间使它们锈迹斑斑,历史却赋予它们不灭的光芒。


(撰稿:高二(7)班 朱冠儒\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逻辑综合
在学习了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的基本知识后,这节课陈伟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逻辑学的综合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是论证的三个要素:论点、理由和论证结构。论点需要简明确切,作为论证的核心。理由是已知为真的命题,应当独立为真,而论证结构应该保证理由能推出论点,成为有效论证。那什么样的论证才能称为一个好的论证呢?陈老师提出好论证的三个面向:逻辑学、论辩学和修辞学。其中,修辞学是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因素,它考虑的是论证面向的受众。在实际生活中的说服性论证起到重要作用。
在了解了论证综合的基本概念后,老师以论文撰写为例,为同学们讲解了论证展开的方法,详细展开一个论证需要研究话题、整理观点、论证前提,最后再考虑反对意见。在考虑反对意见后,需要构建反驳。老师用例题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谬误,帮助我们在论辩中识别谬误,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
最后,老师介绍了图尔敏论证模型在日常论证中的应用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实际生活与论辩、演讲中,能合理地使用逻辑学模型,使自己的论证更具说服力。


(撰稿:高二(10)班 洪临依\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一万年》:建筑与文字
12月26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毅平为同学们带来了复导语文系列讲座的最后一次讲座课。邵教授以诗歌《一万年》为切入点,对比了中西方的建筑与文化。相比久而不倒的西方建筑,传统中国建筑似乎一直处在即毁即建的进程中。与之相反的是西方的文字被时间和空间切得破碎,在千年不倒的大教堂的映衬之下,语言文字的可靠性显得着实有限,这也激发了欧洲作家对教堂式不朽的追求。中国文化则完全不同。一脉相承的文字使古籍避免了被今人当作天书的遭遇,相比建筑,中国文人更相信文字的持久性。“赤壁”从地点化作了一个意象,伴随《赤壁赋》流传至今,在文章中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可以解释中国和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的文化传统非常稳固,而西方人不抗拒文化与文字上的变化和创新。邵老师的讲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独特视角。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献上了热烈的掌声。


(撰稿:高二(10)班 段伟淇\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应用文写作第六讲
12月26日,是这门课程的最后一堂课。在此之前的五堂课中,同学已完成了所有写作技巧的学习。周季鸣教授根据上次布置的任务安排每位同学上台进行了3分钟左右的演讲。在开始之前,周教授先给大家播放了三段来自几所大学的三分钟演讲视频,让大家了解到演讲应该注意的一些技巧。先后七位同学上台分享了自己创作的论文。可以看出大家对教授这几节课所讲授的内容都颇有感悟,在演讲中展现了一定的专业性和学术性。
在课程最后,教授又重申了应用文中引用的格式问题,到此六节课程全部结束。非常感谢教授的认真和辛勤付出!


(撰稿:高二(1)班 霄一嘉\摄影:董晔\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