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十一(2021.12.19)

2021-12-20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浅谈中西哲学之比较》

2021年12月19日,上海中学的复旦导师计划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孙向晨教授。他带来了题为“浅谈中西哲学之比较”的报告。

首先,对于什么是哲学的问题,孙教授介绍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哲学起源于惊异,是因为人们想理解宇宙以及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根据Philia Sophia的说法,哲学就是我们爱智慧的表现。同理,牛顿的数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是基于这样的原因为题。

接着,孙教授告诉同学们生活中其实处处存在哲学——所有理论学科的最高学位都是哲学博士(PhD),以及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道德抉择时也要进行哲学的思考;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机器是否应该具备思考的能力也成为了一个哲学问题。

那么,哲学思考有哪些特点、有什么用呢?我们了解到,哲学是一种反思性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一些一目了然,但人们却常常不去思考的问题。在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1829-1887)首次发明了“哲学”一词来进行对Philosophy英文单词的翻译,后来又由中国翻译者引入国内。

在之后的讲解中,孙教授由讲述了西方哲学主流、中国的哲学——阴阳以及真理与中庸的关系,让同学们对于哲学这门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接触到的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

(撰稿:高一(10)班 史庭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大胡子与几何纹 文化的外来因素

2021年12月19日的下午六点半,在工程楼二楼大教室里,进行了复旦导师计划历史方向的第五次课。这次课的标题为“博物馆里的中国史——大胡子与几何纹:文物里的外来因素”。段志强教授以两幅生动形象的图片为引,将古代中原、西域文化交流的渊源一一道来。

在课程的进行中,段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与沟通,以问答的形式从地理、历史、人文的角度由小见大,从种种中国古代文物中的外来元素(即“胡”文化),剖析表现了古代中外文化融合所带来的艺术之美。当一幅幅文物图片在幻灯片中掠过,伴随着段教授生动有趣的讲解,这节课落下帷幕的同时,教室里响起如雷般的掌声。

(撰稿:高二(10)班 朱奕衡\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隐含假设与批判性思维

2021年12月19日,陈伟教授在工程楼二楼为高二同学们进行了第五次哲学微讲座。此次讲座主题为隐含假设与批判性思维。陈教授说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被明确言及,但总是被认为是真的或者是可以接受的,但实际上未必是成立的假设,这就是隐含假设。陈教授接着举了一个幽默的政治例子来展现隐含假设。一篇外国报道标题是:中国是否已经失去了对于韩鲜的控制,在这篇报道中已经有了一个隐含假设,那就是中国曾经控制过其他国家,这是十分荒谬的。最后是对于隐含性假设的补充与评价。隐式论证即为隐含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的有益应用。古代思想家游说君王时就常常使用这种论证,既满足了君王较常人更高的自尊心与虚荣心,又使自己的论证看上去更有力。同学们受益匪浅。

(撰稿:高二(10)班 汪诗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鲁迅的“误判”

2021年12月19日,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邵毅平教授为“复导计划”中文微课程的同学带来了讲座《鲁迅的“误判”》。

继上两节课所谓“小学一年级的《江南》”与“高中三年级的《项脊轩志》”后,本节课讲解与课本内容相对无关的内容,扩展视野。

邵教授首先指出读文章要“知人论事”,联系作者所处时代背景。鲁迅身处一战结束二战未开始的时代,他与弟弟周作人对日本作家武者小路实笃大加赞赏,尤其对其在《一个青年的梦》中提到的反战题材与人们爱好和平的愿望极其欣赏。1963年5月5日,他们在内山书店相见,是对鲁迅完成了该书翻译并使武者成为192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日本作家,这令谷崎润一郎大加赞赏。

这是一派祥和与欢愉的希望之景,鲁迅对超越国界的反战思想大受震动。但大跌眼界的是,鲁迅去世一年后,日本悍然发动所谓“大东亚战争”,武者在内的大批日本作家成为当时军事宣传的奴隶,武者更是写下《大东亚战争私感》,转向支持军国主义,狠狠扇了自己的耳光,使《一个青年的梦》成为自己年轻时的百日梦。

这么多日本作家都摆脱不了国家的“控制”。问题在于,鲁迅是否会因自己对武者的误判而失望?正如1927年前后对青年的误判一样?

邵教授引用米兰·昆德拉于《笑忘录》中名言:“在我们这里出现的不公正,会把我们引导到一种面对其他国家的虚假宽容上去。”这一“误判”反映了鲁迅天真的、常人的一面,对本国问题了解透彻,但对他国有“玫瑰色”眼镜,正如他对欧洲战场与苏俄的态度一样。

鲁迅即使失望于他对武者个人的“误判”,但他对反战思想、破除国界隐蔽的信念绝不会“误判”。

最终,邵教授以一句话总结:“现在”绝非其时,“将来”总有希望。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这次讲座。

(撰稿:高二(8)班 刘跃\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应用文写作第五讲:学术性

2021年12月19日,周季鸣教授授课内容是应用文写作时的学术性探讨。

周季鸣教授发给大家一篇文章和一套评分标准,让每个小组从content,organization,vocabulary,language和mechanics中选择方向并在文章中评价。

接下来周教授提出了“PEEL”的评价思路,即point+elaborationt,example+link,在学术写作中,长句、难句不一定是可取的。既会出现语法错误,又会增加读者压力。

之后周教授又用一篇同龄人的文字为材料让我们进行critical thinking。借此,周教授让大家领会到在写作introduction时,须交代出该项目的重要性,与先前研究有关联,而主体部分写作时应注意有概括性的topic sentence,有academic evidence。

(撰稿:高二(2)班 霄一嘉\摄影:董晔\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