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八(2021.11.28)

2021-11-29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希望在前方

11月28日,上海中学复导计划的讲座是由复旦大学发育生物学学院的孙磊教授讲授的。由于最近疫情愈发严重,本次讲座是在线上进行的。

孙教授举了自己一位英年早逝的朋友,向同学们阐释了先天性肌肉萎缩的可怕之处。接着,从1973年的轮状病毒,到1980年T细胞白血病I型病毒、1983年的HIV病毒,再到2003年的非典和前年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他让同学们了解到人类与病毒斗争的历史其实是很漫长的。

之后,结合新冠疫情,他说在初期核酸检测准确率低,对男性高龄患者致死率尤其高等信息。从这一点,引出了后面提出的几种疾病(如炎症型肠炎【IBD】)以及一些诺奖获得者提出的解决方案和模型。最终,正如题目所说,孙教授表示我们正处于创新药大发展的时代,肿瘤治疗虽仍任重而道远,但是已是看到希望了。很多同学受到了这样的激励,对将来从事医药研发相关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撰稿:高一(10)班 史庭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泥土与石头

11月28日,复导历史组第一次微课正式开展。段教授从历史时期的角度,分析了人类的万年历史。

段教授从几个问题引出课程。“你去过哪些博物馆?”“博物馆里有些什么?”“应该如何参观博物馆?”对于最后一个问题,同学们大多都一知半解。段教授说,这节课正是为了帮助大家解决这个问题的。

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为了能学会参观历史博物馆,首要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时空观念,这好比把海量知识按插在一个个的单元格中,方便学习。

在古代,最重的一次事件,在此之后,在物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磨制石器与陶器还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历史文物。

undefined

(撰稿:高二(4)班 崔博宇\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命题逻辑的思想和方法

今日逻辑学教授陈伟教授为同学们讲解了命题逻辑的思想方法。

首先教授讲解了三种复合命题:联言、选言、假言,并引入逻辑的抽象符号运算,同时也指出这一种运算的确有效,但一来难解决复杂命题,一来可能不符合通俗语言,如“1+2=4,则雪是黑的”,正确却荒谬。

圣女贞德所受到的两难推理局面引起了大家兴趣:“你是否受到上帝的恩典?”看似无解,条件被广为接受,推理也有效,她却构造了新的两难困境终结了难题。这也给同学们论辩中面临两难推理应采取的对策提供了新思路。

最后来到自然演绎系统统一部分,运用十种运算,构建起自然演绎的体系,用这种近似编程的算法完成推理,同学们都踊跃回答,领略这一推理工具的力量。脑力激荡于教室,同学们收获颇丰。

(撰稿:高二(10)班 徐之坤\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江南》诗歌讲座

11月28日。邵毅平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中文方向的第二次复导讲座。

首先,教授以《江南》这首大家儿时所学的诗歌,为同学们讲解了文本,标点与诠释。这首诗主题侧重于采莲还是鱼戏?“采莲”究竟是劳动还是游乐?古今有不同的答案。邵教授为我们讲解了这首看似幼稚的民歌中蕴含的奥秘。

然后,教授详细地探讨了“采莲”母题。以前,不论是梁元帝的《采莲赋》,还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都认为采莲是男女之间,风流之事。但现在却广泛地认为采莲所代表的“健康”的“劳动”。人们对于同一意象认识的转变,值得深思。

顺着采莲,教授继续介绍了比采莲更早的采桑母题。从“郑卫之音”到采桑女的爱情传说,同采莲一样,采桑也同时包含着“劳动”与“爱情”。采莲与采桑可谓一脉相承。

这次讲座,让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了更多的思考,收获颇丰。

(撰稿:高二(9)班 陈瑧涵\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写作选题

11月28日,周季鸣教授承接上堂的授课内容,为同学们讲解了写作中“选题”的要点。

首先,周季鸣教授对上课的内容进行了复习。老师用一份纽约时报的科普文竞赛的获奖作品为例,让同学们直观理解了科普文须包含的特点。接下来,老师通过视频让同学们认识到选题时如何做到“narrow the topic”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先确定一个大致的而后逐步细化,从相关的人、地点、时间与特定的观点出发来考虑。

下半堂课老师让大家分组思考,讨论了一些topic的例题,让大家从“他评”中意识到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老师又问了superhero的主题引发同学关系关于选题的思考。

最后,老师让大家尝试了批注一篇文章,在这堂课中大家如何选题有了详尽的认识。

(撰稿:高二(2)班霄一嘉\摄影:董晔\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