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七(2021.11.21)

2021-11-22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老龄化、孝道与代际关系》

2021年11月21日,上海中学复旦导师制计划有幸邀请到了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的胡安宁教授。

本次讲座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老龄化,它是不可忽略的社会变迁;孝道,它是否衰落有所争议;代际关系,它同时具有平衡和不平衡的特点。

首先,孝道存在的先决条件是有老年人口的存在,也就是有老龄化的存在。胡教授通过图表向同学们展示了在东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老龄化尤为严重。接着,他讲解了中国和美国不同的家庭观:在中国,通常都是老人替家长抚养孩子,而在美国,人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应该自己带。这也就反映了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中国强调的是家庭化,而美国强调的是个人化。

之后,胡教授讲解了孝道在中国的状态。孝道研究,指孝道衰亡论,孝道积极功能和孝道意义变迁。后者有双元型孝道包括权威型孝道和相互型孝道。

最后,胡教授介绍了由于孝道而产生的各种代际关系。在这次讲座之后,同学们对于孝道和中国社会目前存在的老龄化问题有了更好的了解。

(撰稿:高一(10)班 史庭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逻辑与批判性思维

2021年11月21日,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陈伟教授在工程楼为高二复导哲学方向的同学们进行了第一堂课的讲授。本次课程的题目是“如何分析概念”。教授首先介绍了本次微课的大致安排便开始正式授课。

首先,教授细细讲述了逻辑学是什么以及其具有的三个性质:形式性、外延性以及工具性,接下来教授区分了几对重要的逻辑学概念,包括语形、语义与语用和推理的有效性与命题的真实性。最后,教授通过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他们之间存在的反变性揭示出概念的本质,接着通过一则具体的抢劫案为同学们展示了分析概念的方法。

(撰稿:高二(10)班 汪诗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日本与中国的文化差异

2021年11月21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邵毅平赴上海中学为同学们带来了第一次中文课程。围绕日本与中国文学的差异,从小学生作文入手,详细指出了中国文学教育现存的问题,为大家带来了思考。

邵教授由浅入深,先向大家展示了曾获诺奖的日本作家的经典作品——文中缺乏任何“思想”,仅仅是靠真切真实的叙事,悦子的作文每每能获“优等”。教授分析了日本文学教育的特点,并以我国文学特征与之对比——观察细致的“三个孙中山”作文却因“对伟人不尊重”、“流水账无思想”被批不合格。面对这种现象,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思考,与教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为什么中国的文学缺乏一些方面的人才?教授又从中国的大家之作——贾平凹老师的著名的《访兰》中提出了疑问。在师生的讨论下,许多不合理的“套作”“生硬思想”之处逐渐被大家发现。实际缺乏内涵而又有逻辑问题的作品竟然被无数人传抄引用,这无疑也反映了我国文学的“华而不实”之风。在当下的潮流中,邵教授总结:同学们须保持自己的思想,不要让自己的作文歌颂“他人的思想”。

第一次讲座,教授就向同学们展示了不一般的文学世界与思辨空间,同学们也对日后的课程满怀期待。讲座结束,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撰稿:高二(10)班 郭诣丰\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academic writing

2021年11月21日是英语写作的第一节课。周季鸣教授带来的是大家都有些陌生的学术写作教学。周教授首先用互动问题活跃课堂气氛,了解大家对授课内容的熟悉程度;然后阐释了academic writing 和作文的不同,即在于其应有计划性、组织性、结构性和简洁性。接着教授用几个短视频带同学们了解essay和reflection等文体写作时的要点,并根据相应文体以讲义的形式让同学进行练习,巩固新学习的知识。整堂课下来同学们对学术应用文写作有了基本了解,对接下来需要学习的内容也有了大概的认识。

(撰稿:高二(2)班 雷一嘉\摄影:董晔\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