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社会契约论,理解卢梭的“公意”——记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党课

2021-11-15

2021年10月27日中午,本学期第一次党课在逸夫楼化学阶梯教室举行。主讲人王楠老师通过对于卢梭的著作《社会契约论》的分析,带领同学们走进那个思想激烈碰撞的时代。

(王楠老师讲党课)

课程之初,王老师从社会契约论这一理论的历史讲起。“社会契约”这一观念其实并不是卢梭的独创。实际上,不论是在卢梭之前或者是之后,都有许许多多的政治家与思想家运用这一理论解释政治。而在这些人当中,还有两个杰出的代表,分别是霍布斯与洛克。

霍布斯正处于三十年战争时期,在当时,战乱、瘟疫、饥荒横行整个德意志,致使该地区损失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人民对于和平有着强烈的渴望。为此,他们将希望寄托于一个强力君主的出现。霍布斯认为,在最初,人类都处于相互对立的战争状态。为了结束这一状态,人们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力交于专制君主,以换取安全的保证。但是,王老师提醒同学们,这一观点有着不小的局限性。通过电影《利维坦》中市民房屋土地被强征这一情节,王老师指出,个人面对国家机器时是无比渺小的,专制的君主是无法保证长久的安全的。

而洛克的观点则恰恰相反。洛克正处在英国光荣革命时期,一个专制的君主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洛克认为,人们缔结契约组成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获取财富,而当政府妨碍这一举动时,人们有权不服从政府的命令。正因为如此,洛克的政治观点否定“君权神授”,主张“天赋人权”,建立一个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国家。

卢梭的观点与前两者的都不一样。卢梭身处大革命时代,许多思想都主张革命。他认为“公意”才是推动历史向前的重要力量。治理得越好的国家,人们意志越趋于公意,所需要的法律也越简单明了。强力不构成权力,人们只有对合法的权威才有义务服从。人民可以在公意的指导下改良社会甚至进行革命。王老师告诉同学们,卢梭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他的理论使得改良与革命成为了一个合理有依据的选择,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变革。

通过对于三位不同思想家的介绍,王老师提示同学们,每一个政治哲学观点的背后,都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霍布斯与洛克的政治哲学差异与其说是学术争鸣,不如说是封建君主与资产阶级的一场博弈。而这个时代,正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开端。人们从古典政治哲学讨论什么是“至善的政体”中脱离出来,开始着眼关注更加现实的问题。这是一个思想繁荣的时代,更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在王楠老师的讲述中,上中学子了解历史,探究了“社会契约”这一理论发展的足迹,体会到其背后深刻的时代性。至此,本次党课在掌声中画上了句号。

(学生认真听讲)

(撰稿:崔博宇/摄影:何津焘/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