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神奇的纳米科技和应用》
2021年12月12日,来自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陈宣光教授为上海中学复旦导师计划的各位同学们带来了题为《神奇的纳米科技和应用》的报告。
首先,他进行了引入——苍蝇的复眼是由非常多很小的感光单元组成;在2003年,他曾在卢瑟福实验室工作过,当时的一个任务就是让卫星能够做到探测月球上的冰,由于分辨率不够,他们采用了将镜头分为很多像苍蝇复眼的小格子,便达成了目的;美国国家游泳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首次采用了模拟鲨鱼皮制作的泳衣,打破了多项游泳世界纪录,因为鲨鱼皮表面是具有疏水性的。这些其实都体现了纳米技术的基本原理。
接着,从巴黎圣母院的彩色玻璃讲起,陈教授介绍了纳米技术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人们将8~10纳米的金颗粒溶胶烧结在玻璃中制成不同颜色的彩色玻璃,到1959年12月28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年度会议首次提出纳米科技概念(“There’s plenty of room at the bottom.”,指基本微粒即使采用立方体心最密堆积也只有约68%的空间利用率),再到1981年扫描电镜显微镜的发明促进了这一切的研究,到之后巴基球、碳纳米管的发现,纳米科技其实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历史。
在之后的演讲中,陈教授举了一些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例子,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纳米科技在各种领域中的应用。同学们听完本次讲座,对于这项能够在根本上提升中国在多个领域上的能力的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撰稿:高一(10)班 史庭轩\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国家制度与士人文化
2021年12月12日,段志强教授在这节课中讲解了以下几个知识点:中国古代对于死后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升仙到审判再到明清时期的金融借贷,其中审判时期也是用文书表达的;而最后的金融借贷时期,也正是烧纸钱这一形式的来源。
王杖诏全册,记录了宋代国家管理的系统与规范。宋代有派发王杖给70岁以上老人的传统,王杖象征了持权与优待。
古代骑兵的作战方式,并非二者面对面直接相互攻击,而更多是起冲撞作用,两人一次相撞为一回合,与之相关的作战器具有马凳。
素雅才是古代文物中的文人趣味,代表有苏轼《木石图》。
一些古画也起到规箴作用。如司马金龙漆屏风与大英博物馆中的《女史箴图班婕妤辞辇》都记述了同样的故事,用于女德教育。
以上,绘画的功能主要集中面对公众,服务政教。而从王维开始,绘画的功能逐渐转向面对个人,服务心灵。
比如,北宋郭熙的《早春图》与《游春图》相比,前者冷清,后者热闹,前者的含义比较隐晦,有作者自身的世界观和心绪表达(有历史学家猜测是表明对王安石变法的期盼愿景)而后者主题一览无余。也正因为作品主题逐渐个人化,所以自无以后,为书画署名,作题开始流行起来。
李唐的《村医图》和唐寅的《梦仙草堂图》分别代表了绘画作品中关心民生和追寻“天问”的主题,可以较好地蕴含大部分书画作品中的“文人趣味”。


(撰稿:高二(9)班 杨嘉艺\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演绎的适用性问题
2021年12月12日,复导哲学方向陈伟教授首先讲述推理方法分为演绎和非演绎。
接着,陈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归纳与判定因果联系的密尔王法、通过王法,可以有效判定二者是否有联系。
在法律之中,不能用错误的类比推理。如:类推与反推、前者演绎。当法条不适用时,对法条予以解释,阐明法条精神,如“四条腿动物伤人赔偿”,根基在动物的伤害性而非四条腿,所以也可适用于二腿动物。
最后,陈教授为同学们介绍的是最佳解释推理。其推理模式是提出D;H能解释D;别的H无法解释,则H为最佳推理。比如大陆漂移学说,通过解释大洋两岸地层排序使之加强。
能否用假说,既有知识给出的结论证实假说呢?可以。比如,牛顿力学的推论得到验证,其本身才有力。我们不难发现,假说受验证总不充分,因此只有内部融贯、外部一致、试验接受,才有科学知识。


(撰稿:高二(10)班 徐三坤\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项脊生曰”删不得
12月12日,邵毅平教授来到上海中学,在工程楼为复旦导师中文方向的同学们带来了第四次讲座。
继前几节课分析了一年级课文《江南》后,邵教授将话题转到高三课文《项脊轩志》。他指出在许多语文课本中前半部分最后一段均被删去,实则是阉割了此文灵魂。
“项脊生曰”前归有光描写了自己的小破屋,讲述老妪,祖母告诉他的“可悲”之事,而“可喜”之处就在“项脊生曰”一段中,抒发了在小破屋中读书成才的志向、出人头地的希望。到此为止,是他在十七岁写的有关“读书改变命运”的用来激励自己的文章,想实现祖母的期待。其实皆根植于所谓的“名利思想”,与高考有相似之处。后一部分为他三十岁后作的补记,经历一生无法考取功名的坎坷后,少年壮志与老大无成的对比带来满目苍凉的衰落。倘若删去,则无法体现壮志未酬的萧寥之感。
由此,邵教授提炼出中国文学“乐极哀来”的传统,如《三国演义》中孔明之死,《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为转折点。正是热闹与悲剧的结合,才防止文学被简单化,而带来动人心魄的力量。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学打动人的魅力。
讲座结束,同学们向邵教授送去了掌声。


(撰稿:高二(9)班 许南仲\摄影:董晔\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应用文写作之谋篇布局
2021年12月12日,周季鸣教授讲解的内容是如何谋篇布局。
周季鸣教授先以一篇阅读和一条演讲视频为起始,让同学们重温了提取文章成分的过程。
接下来,周教授下发了一份摘自一些书籍的材料,作为paraphrasing的练习素材。在概括中,既要区别语义完全覆盖,又必须注意语句不能相似,否则容易被判定为抄袭。同时,也不要忘记写上作者与出处,周教授同样利用这份材料教我们synthesize不同研究者的观点,这是个寻找平衡与进行取舍的过程较有难度。
最后,周教授讲解了总结中心主旨的技巧,其不能是情绪化。同时也要能准确表达出个人观点,也要避免过于绝对化,如使用arguably,mostly等词进行弱化。


(撰稿:高二(2)班 霄一嘉\摄影:董晔\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