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国际部的高一学生程天葭,通过基因剪切,研究了自噬基因Beclin 1与涡虫干细胞再生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再生与自噬两种生理过程中存在互助关系。这个科研项目让她“直通”了此次科学T大会。
之所以参加这次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她说主要是想要拓宽一些自己的视野,可以和这些顶尖科学家交流,也可以和其他那些和她同样喜欢科学的同学们一起交流。
“最开始报名的时候,只是看到学校有一个通知说有这么一个论坛,我们这些青少年也可以去申请参加,正好我很喜欢科学,也刚刚才参加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用之前做的课题申请报名了。”程天葭说,非常幸运就被选上了。
而经过昨晚的科学第一课,她用“非常正确”来形容自己来参会的决定。“昨天晚上我们上了第一课,听了那些顶尖科学‘大家’的分享,感觉拓宽了视野,让我意识到,一个高中生能做的研究其实还是很有局限性的。”程天葭告诉记者,像她之前完成的课题,其实只是科学里面非常小的一部分。
她意识到,科学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索,“这是一个充满了未知的领域,这种感知让我非常激动,也非常想让自己以后也能够参与到这种未知的探索里面,希望以后能够和那些顶尖的科学家一样,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去看待科学,能够把问题想得更加深刻。”
程天葭最早接触生物是在六年级,学校开设的科学课上所讲的一些基础分子重组的内容让她产生了好奇心,DNA复制、细胞分裂这些内容,她从未了解过,“我只能自己去预习、复习,就这样开始接触到了遗传学问题。”她用自己的实验方式去测试一朵花的基因遗传,最后证明了自己的发现,这让她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靠自己想通了一个问题。”
这之后,她对生物就产生了兴趣。而每一次的实验和研究课题之后,她都会感到自己之前所做的研究有些“浅显”。她想要以一个更广的视角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学。这也是她希望能在这次顶尖科学家大会上收获的。“我希望未来可以能够有能力往更深层次思考,做出一个有实际意义也有理论意义的成果,对人类有用的研究成果。”
而无论是大科学家还是小科学家,所经历的科研过程都是枯燥的,也伴随着失败。程天葭曾经因为一个反应实验,所用的引物始终不能成功,一周的时间都不断在品尝失败。但最后终于成功时,她特别高兴。因为在她看来,失败的过程是可以让她不断学习的过程。
这次大会让她找到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的生活方式、性格喜好不一样,因为不同的契机都喜欢上了科学,“有一位同学一个暑假做了两个项目,就是因为他对环境感兴趣,喜欢植物。”
未来,这个出生于2006年的小姑娘的理想是成为既能做科研又能做科普的人,她是学校化学社的社长,会教习一些同学有关化学竞赛相关的知识,这种教人的过程她挺喜欢。她希望自己未来可以做科学方面的老师。“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能够方便所有人理解,而且不因通俗易懂而失去部分准确性的基础科学知识的科普方式。”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刘晶晶\文 吴恺)
(原文转自青春上海News—24小时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