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携手共进续两校前缘,环境治理促和谐发展——记上海中学2021云南弥勒社会考察(四)

2021-07-16

7月5日早晨,上海中学与弥勒一中的师生一同在墨履书院参加了此次研学活动的欢迎仪式。仪式先由弥勒一中校长施毅彪致辞,表达了对于上中师生的欢迎、回顾了上海中学与弥勒一中的友好交往,并表达了对于两校友谊长久的祝愿。随后进行了捐赠仪式,捐款将用于扶助45位弥勒一中优秀的贫困学生。之后,上海中学的葛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西南联大行思录》《西西弗斯的神话》《论语》三本书,并借此阐释了两校学生应当共同达到的品质以及两校互补的友谊与帮助。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张泽红老师也表示在这中国共产党一百周年华诞之时,上中师生的此次研学之旅是不断提升自我、承担更大使命的契机。

弥勒一中与上海中学的友谊始于6年前,两校一个地处中国经济中心上海,一个地处滇南腹地的重要城市弥勒,虽相隔甚远,但秉承着相互借鉴、学习的理念不断开展交流活动,两校师生都于其中不断受益。两校领导分别祝愿两校友谊天长地久。

(研学活动欢迎仪式)

欢迎仪式过后,同学们来到了东风韵小镇,参观了一系列的艺术建筑以及农耕展示馆,深入了解了农耕技术的发展,感受到当年知青下乡改造弥勒时的艰难不易,更认识到我们应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同时,这也是一趟提升艺术素养的经历,弥勒设计师罗旭所设计的万花筒建筑群以葡萄酒瓶为灵感来源,令人大开眼界。

紧接着,上中师生一行来到了云南红酒庄,深入了解了云南红酒的历史,同时也对于葡萄酒生产工艺有了认识。其复杂精细而又需要时间的沉淀,任何一项技艺都是如此,需要我们去磨炼,去钻研。

下午,同学们驱车来到了太平湖畔,参观石漠化公园与森林公园。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北回归线被称为“地球荒漠线”。在穿过中国云南弥勒境内时,与太平湖喀斯特地貌不期而遇。在石漠化土地原貌展区,大家看见苍白的绿意正在骄阳似火与沙砾石块之间艰难地伸长着。过度、低效、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更进一步加剧了石漠化的进程,因此,治理成太平湖地区面临传统利用方式转型的关口,急需生态与经济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方式。

(参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转过一道弯,绿意忽的渐浓了,原来,面前便是整改过的湖畔。三角梅肆意张扬的开着,鸭鹅在水中嬉戏,葱绿青翠的草坪上洒落星星点点各色的野花,漫山遍野的如波浪般热切活泼地向我们奔来,这便是森林公园了。路面上铺着一层碎石子,踩在脚下沙沙作响,松软极了。然而轻轻拨开它们,我看到的仍是红土,干裂而坚硬,仰着布满张牙舞爪的裂缝的面孔望着我,仿佛在控诉着那贫瘠干旱的红土地,那毫不留情的高原的艳阳,和那脆弱的渗漏的碳酸盐岩石。自然的脆弱与强大霎时同时显现。脆弱,是因生态面对人类伤害的不堪一击;强大,则是因它一经伤害便难以挽回,再多的补救也无法掩盖伤疤的存在。但是人类不会放弃,更不会尝试掩盖过去的错,经过客土、人工造林等手段积极面对问题,并使太平湖畔风光焕然一新。太平湖山地石漠化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创新实践,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愿这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在太平湖大地更加壮阔地铺展开来!

(撰稿:黄诺可、杨子怡\摄影:葛璐\审稿: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