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日,在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张泽红以及5位上中教师的带队下,上海中学19位学生干部一同前往云南弥勒进行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考察活动。出发前,同学们分组准备了国情民风课题的开题报告及支教的教案,为此行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在搬运行李时,男生们自告奋勇主动帮助女生们和工作人员,彰显了上中学子互帮互助的良好品质和精神面貌。
下午,同学们纷纷爬上“先生坡”,来到了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了解中国远征军在二战时期驰援缅甸与拯救英美俘虏,携手练兵抗日的光辉历史,也不禁为牺牲的将士们沉痛叹息。值此建党 100 周年之际,同学们感受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汗水和鲜血换来的。
西南联大旧址是行程中的重头戏大家对它的故事满怀憧憬。听着讲解员娓娓道来,因战火而几度迁址形成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展现在我们眼前。
在参观中,同学们读到了战争背景下环境的艰苦。在战火纷飞的历史背景下,“跑警报”已成为西南联大师生的家常便饭;寝室由于经费告急换为了茅草顶,几十平米的茅草屋往往要容纳二三十位同学,用“一人翻身,全员惊醒”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
读到了从中走出的学者们的卓越成绩。短短的八年间,它是无数文人骚客午夜梦回的学府,是多少史记散文笔耕不辍的传奇。正如校委会常委,清华校长梅贻琦所说:“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有金岳霖、闻一多、沈从文、汪曾祺、朱自清这类脍炙人口的大家作为老师,但这里,也走出了登上诺贝尔奖领奖台、引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制造出中国第一台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和第一根单膜光纤等一颗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新星,在建国后一个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起到不同的彪炳史册的影响。
更读到了支撑学院的精神火种,师生们的刚毅品格与家国情怀。钢顶土墙的教室里的桌椅组合体,因为桌子的部分酷似云南特产火腿,便被西南联大师生亲切地称为“火腿凳”。简陋的椅子获此“雅号”,何尝不是苦中作乐?下雨时,暴雨声多次打断教室里教授的讲课声,于是教授便在黑板上留下四个大字——停课赏雨。这类轶事,又何尝不是先生们的可爱之处?在纪念碑上刻着的上百位投笔从戎的联大学子的名字,用民族危亡时的深切的家国情怀感染着我们。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每个人的内心,在走出博物馆时都若有所思,在先人的塑像前拍下一张又一张合影。
西山沧沧,滇水茫茫,同学们在这一天学到了许多历史和知识,也在心中种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精神火种。上中学子必将励精图治,担起社会责任,为建党百年献上最诚挚的庆礼。




(参观)



(合影)
(撰稿:杨斐元、王睿、何慕婷\摄影:葛璐\审稿: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