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至5月28日为上海中学2021年科技周。为促进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建构,深化大学与中学合作育人机制,经复旦大学教务处与上海中学商定,2021年5月25日(周二)下午在上海中学举办了“复旦学术日”活动。
此次活动既是庆祝复旦大学116周年校庆开展学术研讨报告的延伸,也是上海中学2021年科技周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两校自2014年以来开展“复旦大学-上海中学学术兴趣及素养培育的导师制计划”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合照)
当天的“复旦学术日”活动,设立了一个主报告和20个分报告。主场学术报告由复旦大学德高望重的李大潜院士担纲,其余20个分报告则全部由复旦大学各院系年轻一代的80后翘楚站台亮相。以学术演讲进中学校园这一新模式来推进学生确立创新精神,拓展创新视野,提升创新素养,激发、形塑和提升学生的认知力和解读力、感悟力和想象力、思考力和质疑力,目的旨在开发学生兴趣源头、满足学生求知意欲、助力学生宏大抱负和引领学生高远志向,为他们未来各自的学习生涯提供多元化取向。

(活动报告人和主题汇总)
李大潜院士所做的报告题为《谈谈中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李先生结合自身学习数学、研究数学的学术经历以及苏步青先生、谷超豪先生等老一辈数学家的言传身教,凸显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

(李大潜院士为上中学子做报告)
20个分报告主讲人来自复旦大学各个院系的不同学科。他们学识渊博、功力深厚、治学严谨,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崭露头角。上海中学的高一、高二学生在这20个分报告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术主题聆听,领略复旦年轻一代学者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广袤视野、创新思维、独到见解,以此引领、激发自身的未来发展。










(20位复旦大学优秀学者)
“复旦学术日”活动在国内高中尚属首次,复旦大学和上海中学期望通过这种尝试,更好地发挥国内顶尖高校学术队伍对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撰稿:刘茂祥\审稿:复旦大学张华青、上海中学朱臻
摄影:汤寅钧、杨嘉伟、实习生何津焘、实习生冯子琪、实习生董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