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中午,本学期第一次党课在逸夫楼化学阶梯教室举行。主讲人杨恺彦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的著作《现代性的隐忧》。
课程之初,杨恺彦老师介绍了以赛亚·伯林、查尔斯·泰勒、迈克尔·桑德尔三位学者。此三者有关于现代自由主义的论述一脉相承,不断发展。通过这三位学者,杨老师简要介绍了自由主义的概念,并阐明了“何为现代性”这一问题,由此展开了关于现代性的议论。

(主讲人杨恺彦老师)
现代性的三大隐忧
一、个人主义
在历史的发展之中,人们挣脱了古老的道德秩序,从新的视野审视着自己周边的世界,个人主义也就由此萌发。通过近日上映的电影《我的姐姐》中的故事情节,杨老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个成年的姐姐是否应该牺牲自己的工作时间来照料未成年的弟弟”。基于同学们两种不同的观点,杨老师揭示了在个人主义下,道德的视野正在不断褪色的事实。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同时生活也会因此不断变得平庸与狭隘。
二、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就是通过计算来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最高的收支比。杨老师首先肯定了工具理性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积极作用,使得我们从旧秩序中获得了解放。上海中考改革实行之后,学区房这一问题又受到了热议。通过分析这一简单的案例,杨老师阐明了当人们钻研着如何使工作效率最大化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工作本身原有的意义,进而造成了目的的晦暗。
三、个人主义与工具理性在政治生活中的表现
在一张周五放学时的照片当中,一部分同学正在打扫教室,另外一位正在写作业。其中正在写作业的同学虽然没有打扫教室的任务,但是理论上也应该有这个责任。杨老师为同学们分析,正是个人主义狭隘的视野造成了这样的局面,使得道德视野褪色。若是将这样的事例推及到更大的范围上来,我们可以看到假如每个人封闭在自己的空间之内,就没有人愿意参与公共管理,导致其他监护权利代替自己做出选择。这样的情况发展后就有可能出现一种精英政治或者“集体不负责制”。每个人追求个人自由,却落入到了这样“柔性专制主义”的框架之中,让普罗大众成为了一群幻影,反而会导致自由的丧失。
正如罗德里克提出的“全球化三元悖论”一样,三种隐忧互相促进,也相互制衡,将现代社会裹挟于其中。

(杨老师介绍以赛亚·伯林)
突破现代性的枷锁
基于上述的种种问题,很多学者与政治力量都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法。保守主义的学者认为自由、平等和多元化的倾向需要被限制,新的统一的价值观需要被树立起来,以此教化民众;而自由主义的学者则认为个人的自主性不应该被放弃,不论会为此付出何种代价。
泰勒认为,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个人的自主性,维护本真性的理想。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而不盲从外在的压力与影响。杨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自我”的定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阐明了整个集体对“自我”的影响。
基于对“本真”一词的分析,杨老师又引入了“人的异化”的概念。马克思认为,“人的异化”就是把人当作了商品;泰勒则认为,“人的异化”在于能否把“人”这个概念看作真实存在的“你我”。异化与本真二者交错相关,值得我们对此有更多思考。
泰勒积极肯定了现代性给予人类社会的巨额财富,也揭示了其背后的危险与复杂。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通过党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在汹涌的时代洪流面前,唯有坚持做好本真的自己,不为往昔云烟而哀怨叹息,不因灯红酒绿而纸醉金迷,才能留下属于自己独特的印记。

(同学们认真做笔记)
(撰稿:团委姚俊超\摄影:实习生何津焘\审稿: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