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经济学的魅力何在》
2021年3月7日,复旦大学的经济学院金融研究中心的孙立坚教授前来上中,带领同学们聚集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体悟经济学的魅力所在。
孙教授以“我们的时代,挑战,使命”为提纲,向同学们提出了努力追寻梦想,冲在国家发展前线的展望。教授一开始便将当今的时代形势进行了分析,以历史发展为轴线,一一比较了中,美各国的发展方向。
在这个美好生活需要的标准愈来愈高时,国家的动力也将越来越偏向于同学们。教授以“拼多多”“5G”“九九六”等各类新兴经济舞台为例,市场,政府,再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一步步深入社会的现实情况,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当今的世界经济永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现实且理性的。真正的成功也永远不是手到擒来,在任何赛道上,唯有一个人真正的兴趣,不懈的追求,才能在这样资源稀缺的社会摒弃功利,发现道路。
大谈中国之势之余,孙教授也告诉了大家许多做人格局的道理。人生亚如股市房市,当身边充满各种负能量时,因循守旧,胆小畏缩只会带来无限的痛苦。也是如“可持续发展”所言,一个人唯有坚持在兴趣的道路上,才能在“题海战术”中走到彼岸,从满纸的计算程序中走到华尔街。
中国已经拥有越来越多的“第一”,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世界首富前十世界第一,……,孙教授用坚定的语气说,没有一个世界第二大国能笑到最后,在如今巨变的全球经济体系中,中国只要将“质”也拔上,成为世界第一也成必然。再进一步与世界融合之际,靠的也将是我们大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讲座荡气回肠,令同学们久久难忘。讲座结束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文:高一(10)班 郭诣丰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中国文学传——以敦煌变文为例》

同学们聆听了朱刚教授关于敦煌变文的介绍。敦煌变文来自敦煌17窟藏经洞的敦煌遗书。从遗书中我们可以窥见唐朝的种种风习,其中本节课着重介绍了说唱文学作品,也即俗讲作品。他们种类各异,各有特色,其中一种称作变文。变文是一种灵活的文学形式,他将说唱结合,又同时与莫高窟画卷相配,与之相关的名目还有转变、变家、变场、变相等。变文是其中的文字脚本,我们在教授的介绍中逐渐理解了变文的含义,欣赏了其中代表的作品。王国维的作品中就带有唐代变文的痕迹。元朝又有金朴,他也无不鲜活刻画了当时的文化生活。敦煌变文在发现敦煌后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而看图说话的形式是一直存在的。随着教授生动而严谨的介绍,我们感受到了民间还俗文学的鲜活魅力。(文:高二(2)班 韩品耘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关于儒学是否为宗教的批判性思考

2021年3月7日,复旦大学王建伟教授来校开展第二届通用学术英语微课,继上节详细介绍过学术英语及其结构与特点后,本节主要围绕学术类文本的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展开。
在以Zuekerberg和iceberg的笑话开场活跃气氛之后,王教授开始开展正式内容教学。本节课的讨论围绕课前下发的文本《儒家还是儒教?》(Is Confucianism a Religion?)展开。在阅读文本之前,教授先就儒家与佛道之联系;儒家之观念等方面听取学生自己的观点,继之强调儒学之发展历经起承转合,不能单纯局限于孔孟学说。之后教授受邀请学生给出自己心中对于儒家的看法,给出的回答包括faith, morality, some kind of learning, social ethics, ideology。关于中国人的这一古老学问是否成为宗教,王教授提出,可先总结归纳出所有宗教的共同特质,再与儒学自身比对。但这一方法正受到前文指出的儒家流变性的影响。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教授关注其中一处论据:以入学的理性特征来反驳其宗教可能,但实质上,理性主义与宗教并不相冲,因而这一说法也称无稽之谈。王教授进一步指出,严格来说,儒学也不是真正的理性哲学。
最终,王教授总结道,儒学有与宗教类似至高超自然符号,但未被赋予人形;同宗教一般包括某些仪式;信奉多神,故而确实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宗教特征。但更多深入细节仍得探讨。(文:高二(9)班 叶子正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政治权力

2021年3月7日,熊易寒教授为我们带来了政治方向的第二次微课,本次微课的主题是:政治权力,它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基本概念之一。
权力建立在一系列的机制之上,它依托于奖励惩罚,信息控制等而存在。因此就单一个体而言讨论权力是没有意义的,韦伯将之描述为“在一种社会关系内,自己的意志即使遇到反对也能得到贯彻的任何机会,而不管这些机会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 随着权力的发展,政治开始起源、政治权力是一种保卫安全的权力,它为了规定和保护财产而制约法律的权力。但同时,它也是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是“一切人类苦难的源泉”。(卢核)
社会权力由一个互相重叠交织的权力网络构成,该社会权力网络的来源有四种:意识形态权力、经济权力、政治权力和军事权力。在一个完善的社会体系中,这四者是同时存在的,而非对其中一者的依赖。权力的核心在于组织,其中包含着深入型、产汇型、集体型、个体型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权力并不总是以可憎的面目出现,它可以成为社会生活的媒介,社会生活中的权力
与社会分化现象包括金钱、社会赞同、尊重尊敬等等。通过研究这些日常现象,我们可以触碰到不少权力的本质,例如其消耗和再生产,其目的(距离感和敬畏),以及其三维观。熊教授拉到了米歇尔斯的“寡头统治铁律”和米尔斯的“权力精英”理论。宗教的、教育的和家庭的制度并不是国家权力的自主中心。反之,这些去中心的领域越来越由三巨头(The Big Three)统治。而相对于三维权力观,一维权力观(多元主义)做出了自己的反驳,没有一个权力中心能把所有议题垄断。这是由于利益与偏好相一致、绝对的权力并不一定在公开竞争中获胜,精英论与多元论之间的争夺反映出对政治权力的不同认识。
熊教授借此讨论了权力的多张面孔,一维权力观主要注重于决策,二维权力观加入了议程设置,而第三维权力观则上升到了思想控则的过程,不再以行为为中心,使我们受益匪浅。
这节课上熊教授旁征博引,其内容兼具趣味性和思辨性。(文:高二9班 薛志恒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逻辑概念的定义和判定

2021年3月7日,魏洪钟老师为上中的同学们带来了第二节哲学微课。课题为“逻辑概念的定义和判定”。
一、定义的概念
首先,承接上节课内容,魏老师在解释完语词、词项的概念后,给出了定义的概念。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事物的定义,其一是内涵定义,即指出一个词项的内涵来明确一个词项的定义。其中包括规定定义,明确定义和理论定义。前两者多用于科学,而明确定义也常用于法律。其二是外延定义,又包含实指定义(即指出代表性样本)、列举定义(即不以完全也不以不完全)和子类定义。其三则是属加种差定义法,即组合种差与邻近的属进行定义,例如“偶数是能被2整除的数”,其中的“种差”不以发生方式不同来描述(即发生定义),或以功能不同来定义(即功用定义)。哲学上,定义不应是晦涩、歧义或比喻性的,也不应是循环的,且应尽量不用否定形式,又不能太宽泛或太狭隘,同时又需要与被定义事物的属性相关。
二、概念的外延
有了概念与定义,我们便了对事物进行划分,即明确概念的外延。划分的三要素是母项、子项和划分根据,本质上是将属分成种,两者具有属性相同性。例如电脑可被分为笔记本电脑、合式机,但不可分为主机、鼠标等(后者叫分解)。划分有多种方法程度,最常用的即二分法。划分也有规则,其一是相称性(子项之和等于母项),其二是子项应相互排斥(外延不相交),其三划分根据必须统一,其四是每次划分最好是最邻近的种概念。
三、词项的组合
在基本概念明确后,可以将词项之间以逻辑关系组合了。陈述即是一种语句,指有
真值的语句。命题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其一定条件下可以与陈述互用。表达语句的语言,
也有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之前提到的判断,是一种可能有2种逻辑特征的词,即肯定或否定或者具有真值。
四、推演和论证
有了基本逻辑语句,便可以进行推演与论证。这里又有若干概念,如前提、结论、
推理(可分为演泽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必然性推理与或然性推理)。而论证则是一个重要的结构,指一个陈述系列,包括两种基本形式:证明和反驳、即证实与证伪。
本课中,魏老师梳理了逻辑过程中重要的概念,规范化了同学们的哲学思维,为之后的课程做好了准备。(文:高二9班 朱昊彬 图:狄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