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六(2021.4.11)

2021-04-13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room at the bottom"

4月11日,来自复旦大学的张远波教授代表复旦物理系前赴上中,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精彩深奥的“room at the bottom”讲座。

张教授致力于微观纳米科技的研究,在这项领域深有造诣,曾在Nature上发布多篇文章。讲座一开始,张教授从半导体,二、三极管的发展历史切入,一步步地向同学们介绍了集成电路的蓬勃演变。从开始的几千、几万个晶体管数月,到如今数百万、数千万,芯片越做越小,而结构却越发复杂精炼。“尺寸缩小,计算和运行速度等比例变大。”张教授的介绍使不少同学对看似朴素又暗含深奥的“普通物理学”产生了兴趣。

在合理推行猜想,大胆进行假设的同时,张教授也引导同学们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针对提出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比如说漏电的问题,开始这个毛病并不被人们所注重,可随着对生活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按其毕生研究小小的一处细节。靠着严谨而细致的考察态度,十几亿根管在精益求精中不断更换,材料愈发趋近完美,创造出如今令同学们难以置信,啧啧赞叹的奇迹。同学们对这项学问亦存了敬重与肯定。

除介绍发展经历外,张教授也为大家带来了知识盛宴。三位材料的硅、单原子层的构想……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或许又会有更多前所未料的科技跃然而出,这其中的建树,说不定也会有同学们的贡献。

一堂讲座,激发了大家对物理之于纳米构造的向往。讲座结束,同学们向学富五车的张教授送去了久久的掌声。

(张远波教授讲座现场)

(撰稿:高一(10)班 郭诣丰\摄影:狄确\审稿: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文学记录中看“托塔李天王”的由来

2021年4月11日,朱刚教授在工程楼为上海中学学生开展题为“中国文学与民俗”的微课。朱刚教授先向同学们讲述了民俗与宗教间的关系,并以“托塔李天王”为例,引出了今天的话题。朱刚教授从四大天王最早的源起——佛经中的《四天王品》,同时提到了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原型,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俱毗罗。随后,向大家介绍了毗沙门天王在亚洲的传播,分享了《大唐西域记》中毗沙门天王护佑伽蓝的故事,并展示了毗沙门天王的形象,点明了其托塔这一特点。朱刚教授依托于《大唐西域记》进一步向我们说述毗沙门天王与途中于阗国的深厚联系,提及了佛教,神灵在弘法有时会替换当地原始的主神以及强大文化可以发生的反替换,表明了毗沙门天王形象逐渐丰富的过程,到大唐时演变为军神及毗沙门天王不断地中国本土化。朱刚教授又以通俗文学《毗沙门源起》分享毗沙门天王为何而托塔的故事、由来以及毗沙门的诞生故事,接着抛出了“天王为什么姓李”的问题。将大唐的国姓“李”及其军神的形象而与李靖相联系起来,但在宋前却未有天王姓李的记录,将这一问题引回了于阗,在说述毗沙门天王与金鼠的关系的同时,也点明了于阗的一位国天“李圣天”,也因此,毗沙门天王才有了“李”姓。在《西游记》中,多数称为“李天王”,在《封神演义》中将陈塘关总兵李靖封为托塔天王。

这节课,朱刚教授带同学们回顾了毗沙门天王是如何一步步变为托塔李天王,用许多古书中的记载,有趣的故事向大家娓娓道来,也向大家展现了文学与其他学科,方向所融合带来的独特魅力,给同学们留下了生动而又深刻的印象。

(撰稿:高二(2)班谢东豫\摄影:狄确\审稿: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最后的细节:标题、句法、过渡

2021年4月11日,王建伟教授来我校开展最后一次通用学术英语微课,同学们回忆了批判性阅读、修辞动作、风格分析、词句选择种种方面知识。在此基础上,本课内容由理论向实践迈进,主要选取实际学术写作中的多个案例进行分析。

第一个话题是title的写作,在给出一正一反两示例后,王教授指出标题的架构应主要由content与method两部分组成。之后教授提到学术写作中另一个常见现象:morely writing,有些写作者固执认为长句比短句看起来更严肃、更深刻,但实际并不如此,长句往往会干扰阅读者的理解,而且,短句常更为有力。因而,控制句子长度分外重要。短句用于强调重点,长句用于叙事,好的论文长短相间。

之后教授谈到段落之间如何自然地过渡,并指出,每段的第一句话都相当重要,既点出该段主题,又可承接前文内容。具体的方法包括重复上段的关键词等。并作出了大量具体文本分析。

最后一节课眨眼一过,屈指细思,在英语学术写作方面同学们确实获益匪浅,感谢王教授长期以来的辛勤付出。

(撰稿:高二(9)班 叶子正\摄影:狄确\审稿: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政治文化

2021 年4月11日,政治方向第六次微课上,熊易寒教授讲解了关于政治文化的知识,熊教授从包括80后的自我意识觉醒和“Me generation”等生活问题入手,引出了其概念及意义。

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下了如下定义:政治系统成员对于政治的态度和取向的模式,是一种主观的心理取向,是政治行动的基础,并赋予其意义。政治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社会化:认知、感情与评估,这三个层面上的差异决定了政治文化的性质,例如在部落社会,分工程度低,三者皆不具备,称为“地方性政治文化”,如清末的专制制度,老百姓有对于国家的认知而无情感上的归属感,则为“臣属型”,若三者皆具备,则上升为“参与型政治文化”。

接下来,熊教授剖析了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国现在处于物质文化与后物质文化的转型期。一方面,中国仍将经济增长与安全需要放在高地位,而另一方面,随着个人主义的觉醒,诸如女权主义,动物权益保护等潮流不断崛起,中国政治文化有着深厚历史根基。古代儒教中国强调孝道,家是处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单位;现代强调个人与国家建立直接关系,如今,社会主义与儒家已达成了和解,华尔德所谓“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即是如此。

熊教授还提到了政治社会化(工人的独特成长和社会体系)以及政治权威化等议论话题,熊教授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见解,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撰稿:高二(9)班 薛志恒\摄影:狄确\审稿: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归纳推理、类比推理与概率推理

上节课讲的是演绎推理,它是推理中较为传统的一种方法。复导微课的最后一节课,魏洪钟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推理较为新的一块:或然性推理。

或然性推理即是不严谨的推理方式。其实早已有这样的方法:归纳推理就是其中之一。一般意义上对归纳的定义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式”但归纳并不一定是这样,比如“我见过的所有人都有两个眼睛,因此我见的下一个人也有两个眼睛”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归纳。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都是讨论前提对结论的支持。但演绎所探讨的是论证的有效性,而归纳则是论证的强弱;可靠的演绎推理必为真,但再强的归纳都可能为假。所以对归纳的评价与演绎不同,分为强论证与弱论证。这样的分类按照前提成立时结论是否为真进行。因此,前提均为真的强论证称为可信论证,若论证为弱论证或至少有一个假前提则称为不可信论证。当然,可信论证不一定会得出真结论。

归纳推理最合理的方法是完全归纳,即枚举一个集合中所有元素,若均有此性质,则所有此事物均有此性质。很显然,对于充分多的事物,完全归纳法是不能完全枚举,即不能实现的。更易于实现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法,简单枚举法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它的优点与缺点都是显然的:它足够准确,但不会正确;为了保证充分的准确性,一定通过正确地选取样本减小失误。

既然归纳很多时候不可靠,那么该如何提升准确度?要用的方法是穆勒五法。它包括:求同法(寻找某种现象的场合中共同的因素)、求异法(寻找不同现象出现的场合对应的唯一不同因素)、求同求异并用法(双管齐下)、共变法(变化因素与变化现象相连)、剩余法(从余果求余因)。

或然性推理还包括类比推理。它是从事物在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推出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它包括肯定与否定的类比,以及两者的综合。

更数学化的方法是概率推理,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这种方法与数学紧密相关。概率推理的规则即是将概率表示为多个值的和或积。

第一期的复导微课到此就将进入尾声了,衷心感谢魏老师的付出!

(撰稿:高二(8)班 黄晨轩\摄影:狄确\审稿: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