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深度学习在多媒体领域的最新进展》
3月21日,来自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金城教授来到上中,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趟充满奥秘的“深度学习在多媒体领域的最新进展”讲座,向大学展示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建树。
金教授先风趣幽默地以“吃瓜”为引,介绍了深度学习的实际意义。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同学们很快理解了“样本”的概念。教授随即为我们展示了更复杂的问题——将简单的一维样本扩展到二维乃至三维,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同学们纷纷展开了思考。
随后,教授为学生们介绍了深度学习在近代的首个重要应用:手写数字识别。该技术开启了神经网络的新纪元。同学们深入了解了神经网络的发展史,了解到了GPU的并行计算在深度学习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CPU、GPU硬件发展为深度学习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初期的LeNet,到2012年兴起的AlexNet,深度学习在图像识别上的应用面越来越广,精准度越来越高。在这方面会有什么应用呢?教授以浅显易懂的“人包分离炸弹事件”与“探头助警捕盗”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实际生活中人脸识别的重大运用。“一个月发生十期案件,能破十二起。”(还破了之前的)再也不是困难。
智能学习的技术应用无奇不有:毕加索的风格样式,可以被用来更改一张照片的艺术走向;人脸的合成,让历史上的人物,甚至是不存在的人物图像跃然纸上……同学们纷纷赞叹科技的伟大,畅想未来更多不可思议科技的诞生,还有不少对之感兴趣的同学向教授抛来了疑问与思考。
讲座自头彻尾贯满了浓厚的科学色彩,同学们在结束时纷纷向教授送去了掌声。(文:高一(10)班 郭诣丰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中国文学与科举
今天,同学们上了复导中文课的第四节课,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国文学与科举——以北宋‘策论’为例”。首先老师向学生们解释了为何以北宋的“策论”为题——唐朝之前“诗赋”取士很难检验考生为政的能力;而后理学占据主导,八股取士成为主流——在这两者中间,北宋的策论是现在看来最符合选拔标准的选拔方式。接着自然引出了现存的策论文章的考察,并以苏轼,曾巩二人的策为例,解释了这种方法的目的和特点。进一步挖深,老师阐述了“策论”对于作者和作文两者的影响。从对于考官、考生之间“座师一门生”之间政治父子的关系,到形成政治明党的利益集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科举所不自觉带来的利益联系。而对于作品本身,老师则从唐朝和宋朝从通榜取士到糊名誊录的变化,讲述了唐代的“进卷”和宋代“进士进卷”和“贤良进卷”两者的区别。课程的逻辑相当严密,让同学们清晰地认识到科举对中国文学深刻的影响,对于中国政治和文学之前的深层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文:高二(10)班 宋执谕 文: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基于Rhetorical Move的学术语篇分析
2021年3月21日,王建伟教授来我校开展第四次通用学术英语微课。本课主题为Rhetorical Move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修辞动作:学术写作的语篇结构分析)。
在短暂复习之前的内容后,王教授开门见山地切入本科第一模块 Genre analysis.教授首先给出Srales关于Genre这一名词的定义,并指出Genre的关键之于communicate purpose之上,换言之,需以表达目的这一维度来区分不同文体流派。在此基础上对文本进行分析,先须将文本分为不同的rhetorical move,其本质是为特定交际目的服务的一种功能单位。对于动作来说没有特定字数要求。分割之后再聚集于文章的structure skeleton(结构骨架),剖去具体内容,只关注行文中despite,However,still less whther,In addressing等暗含逻辑关系的连接词,进而分析各个move间起承转合。
后半节课上教授围绕The CARS model,其主要目标是分析论文Introduction Part,对在此部分中的第一个move(Establishing a territory),大致分为下列几步 Claiming centrality and / or Making topic generalizations and / or Reviewing items of previous research,第二个move为Establishing a niche,步骤为Counter-claiming or inelicating a gap or question-raising,Move3则为Occupying the niche,第一部采用Outlining purposesor 或 Announcing present research,第二、三步分别为 Announcing principal finding,indicating article structure.
两小时眨眼一过,同学们收获颇丰,期待王教授下周更精彩的发挥。(文:高二(9)班 叶子正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阶级(政治方向)
2021年3月21日,熊易寒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政治方先的第四讲——阶级。
“阶级”是这样一些社会群体(集团),由于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其中一些集团可以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阶级相对封闭,自我循环,关注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这里有几个概念的辨析。①阶层与阶级的不同。阶层体系体现了阶级关系,反映了阶级导致结构性不公平的原因。阶层是一种不平等的状态,通过“简单粗暴”的工资划分限制着阶级的流动性。②阶级与利益集团:利益集团致力于影响国家的政策方向。前者认为权力是独占的,后者则认为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是分享的。③阶级与身份群体。身份群体指拥有相似声望或生活方式的人(如“知识分子”)。它们关注的是社会声望,而阶级关注的是财富的占有。阶级是一个与多方面相关的概念。
政治科学的概念背后通常隐藏着特定的意识形态。以上的几组对比分别反映出了再生产与社会流动、统治与多元主义以及经济与文化,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阶级真正的内涵。
然而,阶级理论在今天面临着新的挑战。正如贝克所言,社会阶级是一个“僵尸范畴”,它活着但又死了,并逐渐正在为传统化所吞没。从理论上来讲,阶级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若阶级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被别的社会力量所肢解、分割,那么阶级就不再是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换句话说,“阶级”的概念正在从“建构”走向“解构”,从现实上来讲,专门管理阶级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使蓝领工人数量下降;公民权的普及与福利国家降低了阶级划分的显著性;新社会运动超越了阶级边界,削弱了老式阶级政治的基础,削弱了基于阶级的政治活动。传统的阶级政治正在由于年轻一代“新大翼”的活动而走向下坡。
“阶级”问题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思考空间,通过本讲的学习,熊教授剖析了现代生活中的种种现象,使同学们大开眼界。(文:高二(9)班 薛志恒 图:狄确)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逻辑谬误
本节课是魏教授的第四节课。紧接上次的“逻辑的基本规律”,本节课对此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延伸,描述了违反逻辑的常见谬误。
谬误可以按照是否存在“形式性错误”分类。推理中若是出现了无效的推理形式,就可以导致这样的谬误。它包括肯定后件谬误(若A则B,已知B,因此A),否定前提谬误(若A则B,非A,因此非B),矛盾前提谬误(A且非A),否定前件谬误,这样的谬误相对易发现。
更重要的一种谬误是非形式谬误,它源于对语言的误用,因此更难发现。它的作用是在逻辑之外进行的。其一是不相干谬误,即认证的论据与结论不相干。它包括人身攻击谬误(证明对方品格有问题,所以他的话不可信),稻草人谬误(歪曲对方的观点进行攻击),诉诸威胁谬误(如果你不接受我的观点,后果很严重),诉诸大众谬误(诉诸大众接受或重视的理念来说服一个人),诉诸怜悯谬误(仅唤起听众的怜悯心),诉诸无知谬误(声称未被证明的陈述为真或假),红鲱鱼谬误(常见于悬疑小说,魔术)。其二是包含歧义的谬误,包括语词歧义谬误(一词多义),结构歧义谬误(句子结构引起谬误),合成谬误(部分推整体,元素推集合),分解谬误(整体推部分)。其三是包含不当假设的谬误,即使用未被支持的假设。它包括诉诸问题谬误(循环论证,假设了需证的观点),虚假二难谬误(减少选项,非黑即白),诉诸不可靠权威谬误(可靠性存异的专家),虚假原因谬误(X早于Y,则X引起Y),复杂问话谬误(预设了结论的提问)。生活中这样的谬误经常出现。
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前一次内容的补充,对同学们在生活中对逻辑的运用有很大帮助。(文:高二(8)班 黄晨轩 图:狄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