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中午,本学期最后一次党课在逸夫楼化学阶梯教室举行。主讲人顾琼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了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顾琼敏老师讲解《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课程之初,顾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法国大革命时期,托克维尔、泰勒等人的思想。其中典型者如托克维尔的“多数暴政”概念,即多数人的道德权力对于思想所发挥的影响力。通过这种“软性民主式暴政”,个人的独立自主性渐渐被斩伤。基于此铺垫,顾老师引入了“群体”的概念,并从多个角度向我们剖析了《乌合之众》一书中,勒庞对于“群体心理”这一现象的思考。

(顾琼敏老师上党课)
群体的特征
顾老师先向我们阐释了书中的第一个观点,即“群体伴随着个人才智与个性的削弱”。其一,群体因其“法不责众”的庞大力量形成了冲动易变的特征;其二,群体中的个人“与他人看齐”的思想导致了群体特有的传染性;其三,群体易被催眠式的暗示操纵。
群体的感情和道德
顾老师向同学们强调了群体的两大核心:“简单”和“夸张”。“简单”是基于上述特征所导致的,通过种族、传统的力量所维系的无意识行为。而“夸张”在于群体的偏执性、专横性,以及由于个人无法完成的某些行为而屈于强权和世俗的奴性。群体是冲动的,因此控制群体的要素之一,就是不能理性说理。
种族和传统的力量
顾老师以英国的渐进改革与法国的流血革命为例对比,详细剖析了群体中种族和传统的巨大力量。英国和平推进的改革方式与盎格鲁撒克逊人“王权受限”的传统有关,而法国暴力反复的革命方式体现了中世纪时期君主制较强盛、等级较森严、压迫性较强的特点。勒庞所推崇的,正是英国这种“不易察觉”、“循序渐进”的民主改革。通过这一鲜明的例证,顾老师引出了书中另一重要观点:“决定着各民族命运的是它们的性格,而不是它们的政府。”
群体的领袖
“断言、重复、传染”——这是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提出的领袖在传播个人意志时的最佳手段,也是同学们在初次阅读此书时最感兴趣的话题。顾老师联系了日常生活中广告洗脑作用的例子,指出这种方式使得被传播的观点轻易地被群体当作真理接受,进而扩散开来,成为社会中的流行意见。作为补充,顾老师还向我们举了今日火遍全网的“丁真”与“马保国”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在分享时,有同学认为丁真之所以能“火”,正是因为他的藏族身份符合了民族融合的主流价值观,并能够借此机会为家乡代言,让更多人看到那些为中国扶贫事业默默付出的人们;而马保国哗众取宠的闹剧显然违背了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绝对不能放任此成为社会中的不良风气。通过这次讨论,同学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群体的庞大力量以及正确引导群体中流行意见的重要性。
接着,顾老师指出:在对群体的控制过程中,名望是最主要的力量。墨索里尼、希特勒、拿破仑等等这些曾主宰不同民族的政治人物,都充分地利用了个人声望以及群体力量。
在分析完全书的行文脉络后,顾老师强调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这本书。受制于时代、自身经历等诸多因素,此书融入了勒庞对拉丁民族的不满,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向往,对社会主义的蔑视和恐惧等诸多个人感情色彩,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在同流合污。”在盲目与无知的控制下,群体的“正义”不过是一场罪行。“人言可畏。”群体的力量是庞大的,唯有以独立自主的眼光反思历史,以辩证求真的态度对待生活,才能将“善”的光亮散播给世界。(文:上中团委 图:马文婷)

(同学们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