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海中学2022届“田野•锻造”红色研学,绿色学农活动圆满结束

2021-01-19

2021年1月13日至18日,上海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们怀揣着好奇与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崇明这块热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红色研学·绿色学农”活动。本次活动将研学、课题探究、生存训练、学农有机结合,龙门学子亲身体验田间劳作、埋锅造饭及各种野外生存技能,并前往各类展馆参观学习,深入体验崇明的风土人情,进行学科课题考察,在体能和精神上都得到了“锻造”。

青草沙水库是同学们此行的第一站。一下车,同学们就为眼前开阔的视野和空气中清澈的水面所折服,听完讲解介绍后更是为人类用科学技术改变社会的力量所震撼。而紧接着在长兴岛博物馆中,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崇明的历史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

14日上午,全体学生来到烈士陵园祭扫。四位学生代表精心准备了诗朗诵,用笔墨和嗓音传达出热血与自强。纪念馆中的各类史料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是这些志士们用枪林弹雨换来了岁月静好。“革命烈士永垂不朽,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同学们的笔下的文字汇聚成巨大的力量,表达出对先烈的崇高敬意。

除了红色研学,同学们也带着各自的课题,从研究的角度深入了解这座美丽的小岛,体会科研探索精神之韵。

一组同学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东滩湿地公园。湿地特有植物,芦苇丛中穿梭的黑白天鹅,树梢上小作停留的各种鸟儿,令同学们不禁驻足而立。在湿地科普馆、地震馆,同学们了解了关于湿地的种种知识,学习到了各种鸟类的学名、习性、分布等等。与此同时,中草药课题组前往上药中医药文化园,探寻中草药的奥秘;历史课题组在崇明博物馆、喜园学习崇明的民间艺术;花卉调研组参观了上海源怡种苗公司、花博会园区;政治采访组与当地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淳朴的乡音中聆听崇明四十年来的变迁。

随后,学生们分批前往雷锋纪念馆,体悟新时代雷锋精神。

15日是别开生面的24小时生存训练。对于同学们来说,去菜市场买菜、烧饭的经历屈指可数,而这次生存训练,让采购组和炊事组都体验了一把采购员和厨师的感觉。如何才能买足原材料?如何才能够烧出让同学们都能吃饱的饭菜?这是这次生存训练的挑战。每组同学都有各自不同的任务,搭帐篷、净水处理、防身术等多项技能的学习任务让同学们获得了很多实用的生存技巧。

上午,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和副校长朱臻一行风尘仆仆从上中赶到崇明基地,看望同学们的基地生活状况与学农情况。在基地,他欣赏了学农第一期板报,盛赞各班板报的创作。他到炊事区的灶炉旁亲切询问炊事组同学们做饭的进展,和同学们进行热切的交谈。炊事组的同学们也欢欣踊跃地向冯校长介绍自己亲手制作的菜品。

后续两天的田间劳作是本次学农的重头戏。第一天晨起浓云敝日,严风如剑,同学们拿起铁锹,除草、拔草、掀薄膜、拔水管、搬草、捡树枝,一系列简单却繁忙的劳作,使同学们汗流浃背。看到了大片的杂草,有的同学扔掉了工具,戴上手套便下地去拔;有的同学拿着铁锹,用力铲着野草;而有的同学则细心地清理着田垄。第二日则更加熟练,一次次弯腰,拾捡,整理,同学们穿梭在大棚与草垛间,劳动得热火朝天。这两天的经历中,同学们不仅学会了传统的农耕手艺,也更贴近了这片土地、深刻地体会到了劳动的美。

拔河比赛把这两天气氛推向了高潮。听那人声鼎沸似排山倒海、手中绳颤脚底前倾不肯放弃;绳是手心的用力、亦是团结的心拧。最后一场冠军班和老师们的比拼更是精彩绝伦,同学们的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沸腾了全场。

在实践之余,各类讲座更是为同学们开拓了视野,激发了灵感,引发了思考。

时光飞逝,转眼在这里度过了六天五夜泥水浸湿了手掌,磨出了水泡与茧子,在天寒地冻中真正锻炼自我——汗水于风中凝结,回忆在梦中如饴,泥土抹去稚嫩的娇气,大地磨砺懵懂的内心。于冬日崇明,展现青春风采。

感受劳动之美,厚植乡土情怀,红色研学·绿色学农活动让龙门学子在动手实践中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魅力,在生存训练中磨炼顽强意志,在课题研究中认识大美乡土中国。(文:学生会汤艺凝、金儒伊 图:何伊滔、马翌晨、媒体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