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一(2021.2.28)

2021-03-03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邂逅历史地理》

2月28日晚上,高一年级复导计划有幸邀请到了来自复旦大学的葛剑雄教授,为我们带来历史地理学的讲座。

葛教授是寒假作业中历史书目《历史学什么》的作者。当天大家有幸面对面聆听教授的讲述。

葛教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这门学科。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上的地理的一门分支,有别于现代地理,主要以历史文献和考古勘探为研究手段。

老师以全球变暖为例,指出全球变暖不是必然,因为这一说法的提出局限于近200年的数据,而根据竺可桢先生根据考古和甲骨文研究得出的历史气候数据,气候变化趋势是频繁变化的。这一纵观历史的宏观视角足以显示历史地理学的重要性。

随后,老师又提到了上海土地的变迁。每年上海都有新土地堆积形成,崇明岛也是很晚才形成完整岛屿的。而每年也有土地塌陷入海,小金山与大金山正是在1000年内与大陆分离。了解这些变化,对上海的发展规划有指导作用。

通过葛教授的介绍,大家对历史地理学这一个衍生学科有了深刻了解,讲座结束,响起热烈掌声。(文:高一(8)班 叶云枫 图:凤骁)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中国诗歌与音乐

2月28日夜,朱刚教授莅临上海中学开展了《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的微型课程分享。

在当今时代,学科之间的边界逐渐开始变得模糊,学科之间的联合广泛出现,跨学科变得流行,朱刚教授表示将会结合中国文学与中国音乐、绘画、法制、科举、宗教和民俗内容。

朱刚教授以《春江花月夜》为例。《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曲子短小,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很长,这是因为曲可以重复演奏,推测曲的长度与四句相配。同学们非常有兴致。

他首先讲述了诗的字义。“诗”字所指。事物原本是歌词,《文心雕龙》乐府中提到“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但在后来,不断有人将乐府诗重新填词,曲逐渐失传,乐府诗演变为了唐声诗、唐宋词及元曲。

汉乐府有4种雅乐,分别是大予乐,雅颂乐,黄门鼓吹以及短萧铙歌,其中短萧铙歌又分为铙歌十八曲和横吹曲。俗乐,又称“相和歌”相比雅乐速度较快。雅乐由于速度快,不为人所喜好,逐渐失传,俗乐也逐渐变成雅乐,而又有民间速度更快的俗乐出现。同学们感叹于诗歌变化。

晋代,出现了清商三调:平调,情调,瑟调,又有楚调,侧调,南北朝又出现了美声、西曲和伶歌。唐乐府分为古题乐府、新(题)乐府和乐府新曲(唐声诗、曲子词、宴乐),朱刚教授介绍道,新乐府以是诗人自刻,而他们都不懂音乐,故都不合乐,而在宋代以后,“诗”都不合乐,而词开始兴盛。

乐府诗有自己的单元。《诗经》称“章”,乐府诗称“解”,每个单元都会换扇。唐代温庭筠懂得音乐,在《全唐诗》中,乐府诗基本上都是四句一扇。

后代的宋词元曲均来自于唐代的曲子。曲都是选辞合乐,而辞是由乐定声,每拍换扇,由于创作词开始流行,很多不懂音乐的作者开始创作,需不含音乐,但句式结构与诗有较大的变化。

曲与词相比,加入了三音字词,如 “恰便似”、“兀的不”、“也么哥”。这样句格破坏无案,但使曲的形式格调鲜明地衬托了出来。朱刚教授介绍说曾有曲“衬字”说来解释曲的罗学现家,但并不成立,如《汉卿不服老》。

曲的基本形态为隻曲,由于表达的需要反复演奏,形成联章体,如《十二时》等,而宋词便时反复演奏两次。后来,转踏(两首曲子交替演奏)及诸宫调(不同曲子按顺序演奏)的出现,丰富了曲的形式。《西厢记》诸宫调更是被誉为“北曲之祖”,元杂剧便是四折,首折为一个套曲,一折中一韵到达,四韵通压。

最后,朱刚教授总结,诗歌和音乐最大,关联就是压韵。压韵与音乐密切相连,是诗歌创作需考虑的。(文:高二(4)班 黄彦博 图:凤骁)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理解政治现象

在高二第二学期的政治方向第一课上,来自复旦大学国务与国际关系学院的熊易寒教授带来了导论:理解政治现象。在本学期,政治方向微课程主要涉及到包括权利、国家、阶级、民主和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政治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是由于人们依托于集体而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公共事务之中。“政治”正是在这种关于公共事务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之中产生。再如近代的戴维-伊斯顿所指出的,“政治是价值的权威感性分配。”在资源分配过程中,每个人的命运会因此被左右。由此可见,政治对每个人的每时每刻都产生着影响,无论他是物质的,精神的,现实的或是隐喻的。政治学,就是关注政治现象背后的因果规律和机制。

从古代到现代,政治的“高度”在发生不断的变化,由于生活方式,事物价值的改变而改变。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们认为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得以将人与动物,文明与愚昧相区分。而当近代的资本主义浪潮兴起后,“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由此产生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断论。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有观点和利益最初不同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凭借普遍接受并对群体自身构成约束力的集体决定进行共同决策,并实施的过程。政治现象多种多样,绝非仅有围绕政府权力而进行的斗争和竞争。他更多地体现在微观层面——投票,立法,腐败等等。政治的属性在于集体行动,多样的目标与手段,明面上的讨论与协商,以及具有权威性的决策。政治是有界的,但政治学的视野是无界的。

从传统时期到行为主义时期,再到如今的后行为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阶段走过了许多次变革。其中关于权力,身份和秩序的讨论从未停止。“政治共同体同时也是命运共同体”。在两个小时的课程中,熊教授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是我们在笑声中思考,受益匪浅。(文:高二8班 薛志恒 图:凤骁)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绪论与基本概念

2021年2月28日,复旦大学魏洪钟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逻辑学导论》的第一节课,魏老师从一个生动的《写给上帝的信》入手,体现了逻辑在生活中的普遍性,随后便给出了逻辑的意义,指思想,理性,规律等,对应我国古代的名学。逻辑在汉语中有多种意义,课程中指一种研究思维形式、规律及方法的学问,起源于中国古代惠施、墨子、韩非等人,也源于古代印度佛教的“因明学”,最重要的发源地则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是成体系地研究逻辑的第一人。之后,“命题逻辑”的问世与其构成了经典逻辑学框架。中世纪后欧洲,培根与穆勒的归纳逻辑与前者形成了传统逻辑。与之相对应的是以数理逻辑为代表的现代逻辑。在介绍完绪论后,魏老师开始介绍逻辑学的基本概念。第一个重要概念是语词,包括实词,虚词。其次是词项,可以理解为一组“主谓宾”(我国理解)或一个集合(国外理解),词项要求音、形、意统一,同义词与多义词均为不同词项。第三个重要的概念是概念,其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其特点是抽象性,概括性,其具有2个逻辑特征:内涵与外涵,而在两个有关概念中才能存在属种概念,即真包含关系,也才能有交叉关系,也会有全异关系。

第一节课中,魏老师介绍了一些基础哲学内容,知识量不少,但在魏老师生动有趣的教授下,同学们都乐在其中。(文:高二8班 朱昊彬图:凤骁)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外文微课程——学术英文写作指导

2021年2月28日晚16:30分,在上海中学工程楼教室开展了由复旦大学王建伟教授主讲的《学术英文写作指导》的“复导计划”微课讲座,本次讲座教授以全英文授课,使学员们接受英文环境的熏陶,也以教授的表述中学习到一些或使用精准,或另类独特的有趣表达,使长期接受英文高考试题训练的各位学生开阔了眼界,也从深层次领略到了英文的魅力。教授首先询问了各位学生的英文水平,并以一个冷笑话开场。教授以由panda在词典中的释义an animal ... that eats shoots and leaves而衍生出的笑话阐明规范语言表达的重要性,同学们在大笑之余也领会了教授的目的。随后就是由一篇“著名”的论文入手,通过讨论什么让这篇只有一句重复的句子的文章成为一篇“论文”,由此介绍论文必备的结构。之后便是教授以例子中分析学术化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并提示学生们勿犯新手常犯的错误。

本次微课一方面以全英文授课,其效果已在上文提出,另一方面师生之间有许多讨论,这更刺激了学生的学习与思考。期待下次英文微课的到来!(文:高二(9)班潘祉名 图:凤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