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高二(2)班的吴静萱。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望嫦娥探月 树民族自信”。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而在搜索回收团队到达现场前,红外影像捕捉到了一只小动物蹦跳着经过返回器的身影。网友亲切地称其为:“嫦娥带玉兔回家了。”
从嫦娥奔月的古老神话,到如今对无垠宇宙的步步探索,嫦娥玉兔所代表的,不再是人们对地球之外的星辰崇拜,而更像是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上的情感符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感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则在《水调歌头》中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身为学生的你或许也有这样的体验:某个晴朗的夜晚,站在宿舍走廊上遥望一轮满月,大概也会不由自主地想与朋友、亲人一同分享这片月色吧。
月与家,家与人,在千百年的文化流淌中沉淀了一份独属于中国人的故乡情结。嫦娥五号的回归亦是如此,但我们所怀揣的不仅是沉甸甸的关切,更是对其凯旋而来、荣归故里的骄傲和自豪。
这种自豪感,或可称为一个民族的自信。
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一是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二是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三是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四是携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此外,嫦娥五号着陆采样的区域位于月球正面风暴洋东北部的吕姆克山一带,先前从未有国家采集过这个区域的月壤。而正由于地质背景的特殊性,嫦娥五号带回的样品或将填补月球地质定年和年代划分上最大的一片空白,甚至改变人类对月球的部分既定认知。
因而民族自信,是基于事实成果的一种底气。首先要直面现实不逃避,无论我们看到的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正视才是改变的先行前提。鲁迅曾言:“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于是,我们的不足变成前行的动力,而我们所获的成果,才成为展望未来的底气和信心。
民族自信,是基于代代传承的一种坚守。愚公移山的寓言为我们所熟知,但在这个快节奏运转的时代,我们似乎不再乐于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同一件看不见未来收效的事情上,我们将其称为“及时止损”。但也许在某些时刻,正是愚公精神的坚守,让那些不懈尝试的人们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正如中国航天之父、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曾说过的:“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择一事,终一生,坚守的结果未可知,但它必定能带给我们无愧于心的坦荡、由心而发的自信。
民族自信,是基于家国情怀的一种共鸣。托克维尔说:“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爱国之心,其本源是依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抛去所有的外在因素,家国情怀其实只是一种朴素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就以校园里正如火如荼进行的艺术节为例,你是否会为晚自习课间的决赛入围揭晓而紧张期盼,是否会因班级的胜出而欢呼,又是否会为落选而遗憾?我想这些丰富的情感表达,皆是源于我们心中的班级荣誉感、集体归属感。将这种情感放大,置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中,就成为了家国情怀。
那么,我们作为当代青年能够做些什么?我想再次借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2202吴静萱

(同学发言)

(出旗)

(升旗)

(同学们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