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国际部第三支部、第四支部“四史”学习教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2020-12-25

2020年12月24日下午,国际部第三支部、第四支部共同开展“四史”学习教育联合主题党日活动。党员老师们前往位于虹口区长阳路62号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2007年,上海虹口区政府在当年犹太人摩西会堂原址上建立了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纪念馆于2020年底完成扩建重新开馆,主要展示欧洲犹太人避难上海的历史。党员老师们在讲解员和纪念馆负责人带领下认真参观了“逃亡上海”、“避难生活”、“患难真情”、“战后离别”、“特殊情谊”、“共享未来”共六个部分,更深入地了解了上海与犹太民族的这段不解之缘。

(主题党日活动合影)

首先党员老师们通过影像资料了解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逃往上海的经历。从1933年到1941年,上海先后接纳了至少2万多名来自德国及德占各国的犹太难民。令党员老师们印象最深的是,1938年至1940年期间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何凤山博士及其同事,不顾个人安危,出于人道主义向数千名犹太人发放了赴上海的签证,他们颁发的签证被后人称为“生命的签证”。

(党员教师们观看影像资料)

纪念馆中的一幅幅照片、一段段珍贵的影响资料把党员老师们带回到那段苦难与战乱的年代,见证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死情意。跟随这讲解员的讲解,大家了解了犹太人在上海居住期间的生活轨迹还有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生于德国的画家布洛赫来到上海后,起名为“白绿黑”,得以继续进行艺术创作,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黄包车》画册,反映了当年上海劳苦大众生活情景,注入了一位平民画家的感情;一位来上海避难的犹太学校校长在他离开上海回德国时,将三箱子书寄放并委托林先生保管,林先生一家几代人,七十多年坚守着这份沉甸甸的嘱托,悉心呵护保管这些书;奥地利犹太人医生罗生特流亡到上海,并在上海租界开设了诊所,他在华期间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并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罗生特医术高明,被誉为“大鼻子神医”,积极支援中国抗战、参与医护工作。

(党员教师们参观学习)

回顾历史,不忘过去。百年来,曾经到达上海旅居的犹太人与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以及上海民众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双方互相之间提供了真诚协助,共同饱经患难,建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这种密切关系不仅产生在二战期间,也贯穿了百年上海史与中国革命史。在此次主题党日活动中,党员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场景再现和现代科技的展示手段,以及大量珍贵的史料文物原件,更深入地体会到“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及各国人民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的未来世界的美好愿景。通过本次主题党日活动,强化了两个支部党员老师们知史、爱国、明担当的责任感。两支部将持续不断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铭记历史,砥砺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和平大旗,也将以实际行动践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参观上海犹太难民名单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