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报道四(2020.10.11)

2020-10-14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哲学是什么》

2020年10月11日晚6点,复旦导师计划高一年级邀请到了来自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郁喆隽教授带来题为“哲学是什么”的大讲座。

郁教授从“哲学”二字的出处出发,解释道:“哲学二字来源于日本对philosophy的翻译,随后传入晚清的中国。”“早期的哲学史什么样的?”郁教授提问,并在ppt上展示了拉斐尔的名画《雅典学院》,画上会聚了拉斐尔眼中16世纪以前最智慧的头脑们,包括了一手指天的柏拉图,一手指地的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提出了乌龟悖论的芝诺,认为数字是世界本源的毕达哥拉斯等等,他们一同构成了早期哲学多元的思想世界。

接下来,郁教授用一系列短句和哲学人物向同学们展现了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哲学始于惊讶。哲学是不能学习的。哲学不是具体知识。哲学不是现成的真理。这些句子将不能用语言来定义的这门学科初步呈现在大家面前。同时,费米悖论,德雷克公式,土坑里的泰勒斯,一个个富有智慧的哲人与思想深深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

最后,郁教授做了一个思想实验——忒修斯之船,即当一艘船的每一块木板都更换了以后,它还是不是同一艘船?同学们激烈地讨论,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体验到了哲思的乐趣。

讲座在掌声中结束,同学们都觉得不虚此行,在老师的带领下,打开了哲学世界的大门。(文:高一(10)叶云枫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孙吴创业史

2020年10月11日,复导计划历史方向仇鹿鸣教授的第四次讲座如约而至。

本次课程的重心在于孙吴政权。孙吴的奠基人是孙坚。他早年在盱眙、下邳等地做小官。他同样以镇压黄巾为契机,为朱隽所赏识,成为了一位正统的朝廷武官,后来在战争过程中登上了太守之位。所以,孙坚早期的发家之路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讨董过程中,由于玉玺等原因,孙坚与袁术的关系出现了恶化,而不久之后,孙坚就在攻荆州过程中被黄祖军射杀,而此时知识初平三年。兴平元年,孙策重新起势,袁术不得不将孙坚原部下交还孙策。但他早年也只是一个受袁术忌惮的依附者。汉朝扬州刺史刘䌛将孙家赶到长江以南,也给了孙策一定独立活动的能力。在消灭了江南割据后,迅速站稳了脚跟。在袁术破灭、北方正在准备官渡之战时,孙策被刺杀。在17至26岁间,孙策奠定了吴国基础。

孙吴的史料较蜀汉丰富,但又没有曹魏那么全面,因此本节课主要以孙坚、孙策发家史来体悟汉末的各种文化特质,让同学们大开眼界。(文:朱昊彬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社会学微课程——《参与观察、访谈与其他非介入性方法

2020年10月11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安宁教授给参加“复旦导师计划”微型课社会学方向的22届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参与观察、访谈与其他非介入性方法》的课程。

第一次课上教授就谈到过社会学调查方法上问卷与访谈的两大分支,之前的课上胡教授概要地讲述了问卷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方法,本次课就将中心放在了参与观察和访谈上。课程的开头胡教授就强调参与调查相对于前者更像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而非一板一眼的教条,它同时需要研究者高超的科学素养与人际关系上的“直觉”。首先教授从整体上论说此一方法的对象与特点。可以使用参与调查的课题涉猎广泛,但必须满足小范围典型化的特征,且通常用于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到的或社会边缘的群体。胡教授特别向我们强调的一点是实地调查人员并非记者,他们不仅仅停留在纯粹的观察,而是要带着问题,以寻找一个可推广的结论为目标去融入社会情境。这也是对科学研究者基本学科素养的一种强调。

接着胡教授重点讲授了普遍意义上研究者与被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应当如何。胡教授总结为“客观的、互动的、灵活的”关系。他以一位同事调查某宗教团体却最终被该团体同化的真实时间为例,告诫我们在研究中铭记自己“研究者”身份的重要性;但同时,胡教授也强调了不要做“火星人”,而是要融入、体验这种社会关系,并用英国学者在巴厘岛所做的对当地赌博游戏的研究为例生动幽默地详细说明了这一点。胡教授总结下两点的平衡与一个注意事项:斯德哥尔摩式的“入戏”与探寻群体间“内部知识”的平衡,以及注意不要对研究对象抱有鄙夷、厌恶的先入为主的观念。

在此思路下,胡教授接着介绍了几类理论上以达到此平衡为目的的、历史上先后出现过的研究范式,较重要的是常人方法学的应用与扎根理论,前者强调研究者主动破坏群体中的社交规则以试探出这些规则的重要程度,后者强调实践与理论编码的紧密结合。其余如焦点小组、民族志等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胡教授的经验之谈是谨慎使用,能避开则避开。

课程的结尾,胡教授分别介绍了几类重要的实践层面上的思路,包括内容分析、历史比较法与胡教授特别强调的当前的大数据分析方法。胡教授分别举了美国电视频道结构化数据、中国与世界各地主流宗教的历史比较,与当前大数据在社会调查上的若干应用。这其中胡教授特别提到大数据的“大”有作为,提醒我们学科的进步与科技密不可分,我们要时时应用更强、更好的科技武器。

本节课教授以生动的例子讲述了参与式调查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也能放眼学科的前段与开拓性的技术。期待下次与胡教授的交流!(文:陈奕铭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家庭与理性》

2020年10月11日课上,寇宗来教授就家庭与理性做了讨论。

寇教授首先引入了“经济帝国主义”的概念,正式因为“理性分析范式”的“一招鲜”,因此社会、政治、心理学一直到法律、选举、婚姻、身份、习俗、歧视等等方面都受到其左右,而经济学也借此脱离了原先的狭隘范畴,转而统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征服”的过程中,众多要素发生着“融合”,使经济学更加丰满。

接下来,教授从抽象角度量化了家庭的效用,并阐述了组成家庭的比较优势。在家庭中,若每个人都从事自己专业的事务,则可以使个人的效用达到最大。通过计算(过程略),我们可以对事件进行分类。若双方比较优势相差不大时,家庭内部可以进行完全分工,但当一方在某一方面具有绝对优势时,按比较优势进行不完全分工能使双方收益最大。

谈到家庭就不得不谈及家庭的发展历程。正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得家庭的形成流程逐渐改变,从两情相悦到媒妁之言,再到如今的相亲大会。随着对信息的获取难度加剧,婚姻的组建开始有了复杂度上的提升。在这一基础上,教授就“情人节送花”和“婚前财产公证”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对于前者,大家利用贝叶斯推断得出以女方角度分析南方心理的算法。而对于后者,就“真爱”与“拜金主义”进行了讨论。

通过经济决策中的思考方式,可以应用到婚姻之中。以实物期权为例,作为不确定性的投资,决策具有不可逆性,可递延型,且波动值越大,等待价值越大。拓展到婚姻状态上,当单身转向结婚状态时,结婚期权行使,转为离婚期权,这个视角可以用来解释结婚推迟、离婚推迟、以及女性就业参与率的上升等社会现实。

经济学思想对我们每个人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文:薛志恒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批判性思维》

这一个多月的微课程中,陈伟教授向同学们深入地介绍了批判性思维这一重要工具。2020年10月11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定义方法和论证方式上。

在定义方法部分,课程涵盖了内涵法和外延法两大模式。两种不同的模式下还分出了不同的小类别。这样的分类,不仅是形式上的不同,更是不同思维方式的反映和体现。在课程中,老师还穿插了不少具体事例帮助同学们理解。

在论证方式部分,课程内容分成了演绎和归纳两部分。演绎和归纳有不同的前提,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结论形式。看上去很复杂内容在教授的严谨分析和生动举例下,同学们都能辨别其中的差异与联系,内容贴近生活而准确合适。

本周的微课程结束了,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文:梁雨柯 图:马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