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政府购买服务的若干问题》

2020年10月18日,来自复旦大学的敬乂嘉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精彩的“政府购买服务的若干问题”讲座。
不少同学课前不了解“购买服务”等专业术语,敬教授从其定义讲起,通过政府支付与个人支付的对比,详尽地阐明了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这一购买体系,生动地展现了其意义与特点所在。“私的东西多了,公的东西少了”形象的描述,配上有条有理的学术语言,让同学们对这高深莫测的知识又走近了一步。

“中、美分别都有几级政府?中、美公务员分别有多少?”教授的问题激发了大家的思考,也引出了教授提出的“政府服务生产能力在规模上持续相对萎缩”的问题。教授用具体的数据表现出了公务人员总能力不足,必须要由“购买服务”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不少同学建立“模型”,设身处地代入这一政府服务体系,理解了“共建、共享”的商业、福利、行政服务的重要价值,也意识到不少问题仍需要未来的人们努力解决。“国家就是要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购买服务,避免了私营企业可能的私有利益,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对其初衷的实现,也能进一步为政府谋取利益。开设养老院、食堂公饭制,数不胜数的身边之事,让同学们切实体会到政治、经济原来距离大家那么近。

讲座临尾的提问环节,不少同学们积极发言,与教授讨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这次讲座内容很深刻,也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与探索求知心。讲厅里,处处回响着同学们知识碰撞的声音。(文:高一(10)郭诣丰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互联网时代的经济逻辑》

2020年10月18日,寇宗来教授在经济学方向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上为同学们讲述了互联网时代的经济逻辑。
互联网的影响对人们的生活是多方面且极为巨大的,借由上节课提到的分工视角,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互联网对时代经济的影响。寇教授从亚当·斯密、加里·贝克尔与凯文·墨菲等人的理论出发,揭示了分工与专业化程度受到的市场范围和协调成本的限制,而互联网则更快更方便地促进着分工和专业化,基于互联网的社交和通讯工具、协调和沟通成本得以大幅度降低。
接着,寇教授简单地应用了科斯理论,定量地阐释了互联网的冲击,以交易为分析单元,企业规模增加是指令配置资源的交易成本A逐渐递增,而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成本M基本不变,使得管理水平下降,信息修漏以及谈判成本与信息部队称,而互联网的引入对于规模较大的公司,A向下平移,促使其成为“大而强”,而对于规模小的公司,M向下平移,促使其走向“小而美”。寇教授以“学习强国”为例,论述了互联网对组织能力的提前催化。
互联网对于中等规模的公司是有大威胁的。中间规模无法担负起维持的中间成本,容易形成“两不靠”的尴尬局面,这说明在如今的时代,市场留给小公司成长为大公司用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以快速通过中间的“无效期”才可能在市场占一席之地。
互联网使产业边界模糊不清,寇教授主要举了两个例子。其一,绿箭口香糖由于微信的普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业绩下滑。其二,大润发被阿里收购。无论是绿箭没有看到微信使消磨时间对嚼的口香糖一文不值,还是大润发总裁黄明瑞发出的“我赢了所有的对手,去输给了时代”的感叹,都指向了“价值投资”。只有做自己熟悉的事才能赚钱,但必须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存有好奇与敬畏之心。
互联网平台获取展示力量是从平台的“双边性”。双边网络外部性包括平台定价、交叉补贴机制、跨期补贴等多方面。寇教授详细阐述了互联网帝国的创建与巩固,并从周鸿祎颠覆雷军的事例以及飞信的策略,展现了双边市场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经典案例。
“首先做对的事,然后再把事做对。”通过五次“知行合一”经济学微课程的学习,同学们领略到了经济学的无穷魅力,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文:高二(9)薛志恒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三国的统一》

2020年10月18日,仇老师为历史方向同学们带来了最后一节历史微课。
首先,仇老师表示历史往往记载着不完全的内容。例如,贞观之治绝不仅因太宗虚心纳谏和与民休息这样简单的理由。同样地,刘禅、孙皓的形象也不似表象那么简单。
刘禅早年事迹很少,以至于《魏略》能够编造出刘禅曾在汉中流浪,与刘备失散十数年的诡异故事。当然其目的在于质疑蜀后主的合法性。而历史上,刘禅登基后前十二年孔明摄政,而后十数年由蒋琬等人辅政,真正亲临政事时已经到了不惑之年,而这段时间一直到邓艾灭蜀,蜀汉都没有大事发生(除了姜维邓艾在边境打仗),这也导致了刘禅形象的平面化。
蜀汉的灭亡也与其政治二元化有关。孔明、蒋琬以至姜维,位极人臣,但大多在汉中屯住。而成都朝中,则早期有董允、郭攸之等人陪着,但他们死后,刘禅在宫内转而亲信黄皓,致使超纲崩坏。但细细分析之下,一个皇帝毫无主动性是值得质疑的,亦即认知的后主只是一个后人安排的符号。
东吴的孙皓知名度远低于刘禅,但他也是一个亡国之君的标本。与阿斗不同,孙皓是残暴型的暴君。他在蜀汉灭亡不久后登基,当年也是司马氏篡魏的前一年。登基第4个月,孙皓就处死了拥护他的大臣濮阳兴和张布。第二年,又杀了孙休皇后与两个长子,同时迁都武昌。另一方面司马昭去世,晋武帝司马炎建晋,晋吴进入对峙时期。在几番交涉后,孙皓认为晋没有伐吴的打算,遂断绝联系,之后做了十二年皇帝,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然而两国实力对比明显,加之孙皓的残暴猜忌致使陆抗离职,杜预最后灭亡吴国。
总观五次历史微课,仇鹿鸣教授以三国史入手,传授了从史料中判断史实,推及当时的风化,分析人物特质的能力,打开了一个更加深层全面的历史观,使同学们在阅读历史时拥有更多的思考能力。读历史,不只为了以史为鉴。
最后,衷心感谢仇老师为大家带了的五次极为精彩的讲座。(高二(9)朱昊彬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批判性思维导论第五课》

2020年10月18日,上海中学高二年级参加复旦导师计划哲学方向的学生在工程楼聆听陈伟教授《批判性思维导论》的最后一课。
教授由论证开始探讨,强调说理逻辑和理性是本课程的核心。类比是论证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部分。教授接着探讨了最佳假说论证,以达尔文进化论与大陆漂移学说举例,它们的过程都是由个别到一般再到个别。
假说是人类接近真理的重要方法。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图尔敏模型——一种新型的论证模式,揭示了隐含假设的意义。作为同样是论证中需要考虑的,隐含假设其中包含预设假定、隐含前提、支持假设。教授为大家简单讲解了思想治疗的定义。课程最后,教授分析了一些常见的谬误类型。
陈教授细致的讲解让同学们对于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了论证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让决策更加准确。(文:高二(9)潘祉名 图:马文婷)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社会学微课程——《因果推断简介与选题推荐》

2020年10月18日,复旦大学社会学系胡安宁教授给参加“复旦导师计划”微型课社会学方向的22届同学们带来了题为《因果推断简介与选题推荐》的课程。
本课程作为系列课程的最后一课,兼具了补充与总结两方面的内容。因果关系的判断即对前面课程知识体系系统化的一种补充。但此补充性质并不影响其重要性,事实上,因果关系几乎可以说是融会在所有选题的所有结论中的。尽管胡教授在上课前就打了预防针,告诉同学们因果关系的判断与数学的统计学分支关系密切,因而数学上的推导必不可少,这一知识点仍然是整个课程中最令人费解的了。为方便同学们理解,胡教授强调了一个总纲性的概念“反事实”。若要确立因果关系,就一定要将既有事实与反事实进行对照;但介于现实生活中总只能有一套“现实”,如何模拟出这个反现实就成了因果关系确立中的关键论题。胡教授首先介绍了因果判断处理的若干前提假设,如单位处理变量值稳定假设(SUTUA)、一致性假设、可忽略性假设和正值假设。这其中的大部分假设乍看之下都是浅显乃至于貌似无用的,但胡教授一一展示了若忽略了这些假设后特殊情况的存在会如何地干扰研究者。统计社会学一方面可以控制乃至忽视一些细节上的差异,在必要时却又要对特殊情况的细枝末节进行最细致的排查。
胡教授接着讲述了若干常用的因果关系确立方法。这些在数学上相当复杂的算法事实上也就是从“反事实”的基本原则中建立,加以各类特殊情况的优化而成的。这其中最重要思路之一就是“匹配”,即在两组大量数据点中设计算法以作出变量控制最全面精准的匹配方式,如贪婪匹配、最优匹配、全匹配等等。第二个重要且有趣的思路是工具变量的引入。当直接相关自变量与因变量容易受干扰,尤其是容易发生选择性偏差时,可以寻找一个与直接相关自变量一一对应的间接变量。胡教授还以美国新泽西州研究政策效果的例子生动地讲解了双重差分法以及作为优化的综合控制因素法。这个课题也是数学思维如何精细化统计学结果的极好例子,本质在于利用加权平均模拟对象的反事实并加以预测。
作为系列的最后一课,胡教授分享了一些选题上的经验之谈。胡教授强调了要作出学术上的新方法、新测量、新数据、新对比,做到更多、更准。胡教授结合自己的各类研究成果与他所感兴趣的中外研究,创新并不仅是要做出别人没做到的,更是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方法丈量这个世界。生动的讲解中,胡教授教诲同学们记住“法无定法”,新的才是最重要的。
通过五次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于社会学这门学科、其中的学科概念和方法乃至许多经典案例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无论我们未来将要从事何种工作,社科的学科思维都能在其中起到启发性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它有太多可以探索,又有着太多可以应用。胡教授的课程拓宽了同学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塑造了一种科研思维与素养。感谢胡教授精心准备的系列课程,也期待能再有机会与教授交流!(文:陈奕铭 图:马文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