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新时代下聆听马克思——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党课

2020-10-20

10月10日中午12:40,本学期第一次党课在逸夫楼化学阶梯教室正式开幕。王楠老师用轻快的风格,带动同学们积极参与,直到1点25分课程结束,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在课上,王老师先启动了一个比较具有创新性的环节:让同学们分享自己阅读党课书籍《资本主义浩劫时聆听马克思》的心得。尽管一开始大家有点生涩,但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纷纷举手来分享,由于时间原因,共有4位同学进行发言,主要谈到了“资本无国界”、“工人无祖国”、“正-反-合”、“异化”等方面。大家纷纷对书中感兴趣的观点进行了囊括与评论,非常精彩。王楠老师也顺着他们的发言,继续细讲。

资本无国界与工人无祖国

这两个概念是连在一起的:正因为现代资本具有跨国界(包括跨国界投资与跨国界逃窜)的特性,因此想要真正遏制、消灭资本主义的“恶”,全世界工人们就一定要联合起来,一同对抗,也即“工人无祖国”的形成。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提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对于一架飞机,可能在中国生产,但其零部件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由此,同学们清晰地理解了资本无国界与工人无祖国的原因与意义。

资本的特征

从三角贸易讲起,老师一一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逐利性、资本不受民族属性限制等特征讲述出来。然后,老师讲到了生产关系的三个问题: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生产产品归谁所有。老师还让大家从这方面思考,最初的原始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差异,其中一大表现是生产产品从平均分配变成了按劳分配——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提升。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这部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正-反-合

所谓“正-反-合”,是指事物发展从“正”开始,由量变产生质变后,转化为“反”,接着继续又由量变产生质变,进入到“正”与“反”两者之间的“合”。而“合”作为一种新的正面价值,也就构成了下一个“正”。为了生动具体地为我们阐释这一观点,老师在黑板上画“螺线图”。在竖直平面内不断地绕圈,螺线缓慢地上升(正)-倒退(反)-回到上升途中某位置(合,同时这也是下一次正),非常形象,使得大家对原本有些陌生的概念一下就熟悉了。然后,老师提到这一概念来自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对正反合与辩证法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论述。

通过这一节党课,同学们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提升,结束后也有同学与老师进行了讨论。我们今后也会在精品化、特色化党课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上中团委团委办)

(王楠老师主讲本次党课)

(认真听讲的同学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