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记第三次党课

2020-06-16

6月12日,上海中学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党课在逸夫楼化学阶梯教室拉开了帷幕。党委副书记张泽红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同学们讲解了《走向历史的深处》序言与第十二章的内容。

(张泽红副书记主讲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党课)

在课程的开始,张泽红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三句话:马克思的生卒年月可以用粉笔“一掰一掰(1818),一掰就掰碎了(1883)”来记住,“见马克思”是要死了的时候说的话,马克思对同学们生活最有帮助的便是他的唯物史观。张老师的这段话使苦于马克思哲学学习的同学会心一笑,产生了共鸣,也拉进了张老师与学员们之间的距离。

上课伊始,老师就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组投票:较多的英国人认为马克思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思想家”,并由此引出了被誉为“毫无疑问的十九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品”的《共产党宣言》与马克思主义。紧接着老师就马克思主义为同学们进行了阐述: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说到马克思主义,就不得不提到伟大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得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老师说道,并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马克思,会出现唯物史观吗?“答案是肯定的。马克思个人的因素确实很重要,但对于唯物史观的建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唯物史观是时代的产物。”

(张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浅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条件》)

说到这里,老师便结合背景为同学们分析了唯物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上第一次经济危机;1830年,法国资产阶级夺得政权意味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由次要矛盾上升为了主要矛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逐步形成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年《神圣家族》,再到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充分显示了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唯物史观已然建立,那么马克思的目标是什么呢?马克思的目标便是改造世界。在这里老师巧妙地借用了狄更斯《双城记》的引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于是,老师从早起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开始,为同学们讲解马克思想要改造世界的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于是,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三大工人运动被发起,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老师提醒道,“这三场运动都失败了。工人们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空想社会主义者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的美好愿景早已被人们所厌倦,人们需要更切实际的方法。马克思对人们的这一需求感受深切,于是他不断学习、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最终终于寻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与正确有效的途径——这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党课课堂)

老师讲到这里之后就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为同学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张老师说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布。马克思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作用,但也论证得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所取代。而他便把建设新社会的希望寄托在了无产阶级的身上:夺取资产阶级的资本,消灭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在这里,老师又提醒同学们道,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并拿中国改革开放、美国罗斯福新政等事例进行了举例,使得整个知识更易同学们理解。

之后,老师引用了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的片段,并由之引申出两个思考:你的理想是什么?今天的知识体系有什么缺陷?老师说,马克思的著作是写给现实中的劳动者和斗争者的教材,它不是写给“看客”或者“聪明人”的。另外,马克思代表了一种批判和革命的能力,读过了马克思的书,同学们才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组合在一起。

最后,老师总结了马克思与恩格斯所具有的高尚品格,并对同学们提出了期待。随着老师为同学们推荐了几本马克思相关的书,本次精彩、充实的党课结束了。(文:上中团委团委办 图:盛逸杰)

(同学们认真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