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党课在先棉堂辅楼如期举行。主讲老师为同学们期待已久的常宇鑫老师,推荐书目为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
常老师先带领高二的同学复习了历史教材上法国大革命的相关考点,看见熟悉的年份与考点,同学们放松了不少,露出了由衷的微笑。而这一次,我们将侧重点放在了时间跨度上,从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布直至1858年法兰西第五帝国的建立,才让这个在不断政权更迭中的民族渐渐趋于了稳定。
一.法国大革命被称作“大”革命的原因。常老师向同学们询问了他们的看法。有同学引用了托克维尔的原话,并且指出是因为其中有宗教的影响,导致这次革命的程度之深和时间跨度之长。常老师更正他说,在文化领域,其实是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更大,并非是宗教,而是启蒙思想的狂热已经同宗教类似。法国大革命的真正特点,在于其激进型与暴烈性。其背后的本质是对于平等、自由的追求,却在“文学政治”下被扭曲,最后的代价,是政局的反复动荡,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托克维尔对于法国大革命的态度。常老师再次以互动的形式,希望了解到同学们的观点。可是,同学一时间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认为十分复杂,难以明说。的确,托克维尔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与历史教材所认为的有所差别,属于一种爱恨交织的矛盾心理。“爱”的是1789年初时蓬勃的朝气以及先进的思想,而“恨”的则是大革命最终演变为了革命者仅仅想成为世界霸主,而对于自由仅留下践踏的结局,尤其是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
三.“旧制度”指什么?法国大革命时间跨度之长的原因,与旧制度的根深蒂固牢不可分,而旧制度的指代绝不是单一的。常老师引导同学们越来越接近旧制度的本质。同学们在互动中先回忆了上一次党课中提及的诸如等级矛盾、社会繁荣反而加剧了革命的“托克维尔悖论”、政府的敛财的内容。常老师便由此,引导同学们总结出了“旧制度”最主要的两个意义——等级制度和中央集权(教材中也称君主专制)。等级制度是指革命前社会中人们被分成90%的平民和10%的特权等级,如教士和骑士。后者称为特权等级,即能够享受一定特权的等级,而他们最大的特权,则是不用纳税。集权体制,托克维尔对它有着更为细致的批判,它在前作《论美国的民主》中写道,集权制度有两种,一是政府集权,是指行政组织的一切事务的决定权力集中于上级组织,下级组织处于被动受控地位,凡事都依据上级命令或秉承上级指示办理,只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的领导体制;二是行政集权,是指国家内部某一地区特有的公共事务的领导权集中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个机构统一管理。而托克维尔本人倾向于肯定前者。
四.为什么大革命的发生在法国?而不是封建情形更为严重的德国?常老师抛下了这个问题后,同学们也陷入了思考,而答复多半是在思想、文化领域,例如启蒙运动的影响,又或者是在思想、经济领域同时剖析,但依旧不够深刻,总结下来共有以下几点原因:1.“嫉妒”与“仇恨”情绪的普遍滋长。在经济上,资产阶级和贵族在财富上的此消彼长而区域平等;政治上,因为等级制度的律令,资产阶级却难以留住自己所得的利益。于是因为“平等化”效应,成了民主社会。其中,贵族、资产阶级、农民的嫉恨情绪最强烈,于是暴力就成为了唯一的手段,普遍的嫉恨情绪,才导致了社会的普遍碎裂。2.“文学政治”的兴起与发展。法国文人对于大多数的社会问题,都有其长篇大论的探讨,看似深刻的感触,加之浪漫的笔触,使得当世的民众深信不疑。可问题在于,他们根本没有日常政治经验,而对于最复杂的社会问题,也缺乏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革命,来达成目的。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社会被文学政治所裹挟。3.王朝政府行政集权的自毁效应。自毁效应主要体现在国家行政官手握重权却不通治国之术,坚信行政集权,同时本身的低效率又给政府带来了脆弱性。于是,高度行政集权政府的首都巴黎一旦沦陷,没有其他可替代的政府,则会带来整个政权的倾覆。
最后,常老师也谈了同学们应该从中获得的启示,尤其是对中学生来说,识别那些激越浪漫的文字,看清其煽动性背后造势之人的最初目的的能力,是同学们应该主动培养和具备的。(上中团委团委办报道)

(常宇鑫老师首先复习了历史教材上法国大革命)

(常宇鑫老师上党课)

(向同学们询问了他们的看法)

(同学们在互动中回忆上一次党课的知识点)

(分析思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