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如何构建?

2018-11-07

2013-03-11 16:16:42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潇潇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到底该如何衔接?怎样的高中毕业生,到了高校里才能“如鱼得水”地做课题、完善自我发展之路?日前,一场题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的构建”研讨会在上海中学举行,来自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负责人侃侃而谈,对“早期培育链”说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上海中学工程班的同学都很‘不乖’,但是,”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冯耀宇说,“他们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给了我一种被肯定和尊重的极大成就感。”在上海中学工程实验班,环境研究方向的小组成员经常会给冯教授出难题。“他们非常认真地听我讲课,思路完全跟上我的节拍,并随时提出不同的意见。这种自由的气氛,让我看到了中学生非常难能可贵的独立思考能力,我认为这就是中学生最宝贵的创新能力。”

在研讨会上,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于建国指出:“出于兼顾公平的考虑,目前高校的招生程序完全由电脑控制,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束缚。我们需要在公平的基础上,更加大胆地从自主招生方式上进行改革,为高校选择最为合适的优秀人才。”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刘晓红则认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链”是打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有效尝试,能更好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希望看到,在中学的校园里,形成一种鼓励个性、倡导质疑、宽容失败的育人环境,学校能更关注学生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

而事实上,“早期培育链”的说法就来自于上海中学校长唐盛昌。上海中学从2008年开始率先进行高中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 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探索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试点学校。从最早开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到现在与来自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合作;从最初的数学、科技领域逐渐拓展到如今的数学、科技、工程、人文、艺术等领域等16个专门方向。

唐盛昌一直认为,人才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形成一个“培育链”的观念,不仅关注学业上的链,而且要关注志趣引领、创新思维与人格培育上的链的构建。他说:“如果中学只考虑基础学业知识,而不考虑立志、做人、能力、思维、探究方法的基础,就无法真正识别与培育创新人才。”

在当天的研讨会上,上海中学还为来校上课的物理、化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医学、工程、能源、环境、海洋、通讯、金融、法学等十多个领域的100位大学、科研院所的老师颁发了“校外专家”聘书。据校方的数据统计,最近五年来,共有200多名教授、专家为上海中学的学生们进行授课指导,其中包括院士、长江学者以及973首席科学家,给予了学生志趣引领、创新思维养成的良好指导,促进了学生基于志趣聚焦领域的专业发展方向。两届已毕业的科技班,他们在上中所学专门课程、所做课题与他们升学专业领域选择的匹配度超过了95%。2011届金融实验组学生,50%选择进入经济、金融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为45.2%;2012届校媒体团学生,68.8%选择进入媒体技术、人文社会等相关专业深造;2012届EP赛车组学生,66.7%选择进入机械、汽车等工程类相关专业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