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认识论与形而上学》

2018-08-24

在2016年12月11日,同学们迎来了复旦导师计划本学期的最后一次微型课,讲座的内容是“认识论与形而上学”。

郁教授先与大家讨论了“什么是实在”。在郁教授的带领下,同学们对“我的手、上帝、哈利波特、实数、一座山”的“真实性”进行了排序,大家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这也是认识论值得探讨的原因——人对实在的定义不尽相同。

接下来,郁教授为同学们介绍了“缸中之脑”思想实验。郁教授指出,缸中之脑是无法检验的,因为它消除了“眼”这一中介,导致他成为了不可被证伪的命题。

郁教授继续带领同学们认识了先哲对世界的认识。笛卡尔主张二元论,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二元论问题;莱布尼茨则认为前定和谐由上帝保证;伯克莱不承认二元论,否认物理而提出“存在即被感知”;;现代生理学的研究说明意识是随附在物质上的;而普斯南孪生地球模型证明了意识不能仅仅取决于心灵。

郁教授又循循善诱地为同学们讲解了“知识”的来源。通过分析、推理知识,可以得到必然真理,而通过经验学习,同学们会收获后天知识。在这基础上,郁教授又讲解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理论,使同学们大有启发。

本学期“复导”微型课的“最后一课”就这样结束了。同学们期待下学期的课将同样精彩。(文:高二9班 姚远 图:胡晨)

最后一次微型课,依旧是哲学,而今天郁教授所讲的内容却为同学们打开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为了引出认识论,郁教授便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是实在?大家的回答几乎都不一样。这就是所谓认识论的不同。人的天赋与生长的环境不同,自然就导致了认识论的不同。

在“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中,郁教授称这是一个不可证伪的命题,因为同学们本身无法与真理相接触。因此,人是否是“缸中之脑”也不必担心。古代的所有先哲,几乎都提出过他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些内容对同学们今天认识世界也有极大的帮助。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所探索的都是世界的本源,一直都是人类科学和哲学追求的极致,是一个散发着神秘光芒却又难以达到的终点,吸引着同学们不断前行。

何为知识?通过分析、推理知识,同学们可以得到必然真理,而通过经验学习,同学们会收获后天知识。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这或许也可以与大班上的哲学课相结合,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希望将来的“微型课”能越来越好。(文:高二9班 蒋培源 图: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