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综合论证
2023年5月28日,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伟为同学们带来本学期最后一课微课“综合论证”。
陈教授首先介绍了好论证应遵循的基本规范和主要任务。其次,陈教授讲解了几种常用论证方法,如选言证法和反证法。陈教授强调,论证时应注意论证展开的规则,采用自然顺序,从可靠前提出发,表述要简明确切。
讲解完论证后,陈教授着重讲解了反驳的策略和方法。他指出,反驳的目标可以是论点,也可以是论证过程,反驳方法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
最后,陈教授详细介绍了著名的图尔敏论证模型和常见的八种谬误类型。陈教授鼓励同学们通过辨别、分析和反驳来避免在论证中出现逻辑错误。
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点详尽,借助具体例子详细讲解了论证与反驳的要素和方法,对同学们学习逻辑和论证技能大有裨益。同学们表示,陈教授的每一课都富有启发,本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


(陈伟教授介绍图尔敏论证模型)
(文:高二(9)班 沈戚榆/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经济微课程——经济学的现在与未来: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
2023年5月28日,钱浩祺老师为学生们带来了复旦导师计划经济方向的第六次课。
首先,钱老师指出如今学科融合是大的发展趋势,近年来,诺奖大多颁给跨领域的成果,而经济学本就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钱老师介绍了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 诺德豪斯和保罗· 罗默,他们的获奖理由是创新、气候和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学研究的范式正在从理论研究转向经验研究,而数据在经验研究中显得十分重要。2019年和202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均颁给了因果推断革命。
本次课介绍了经济学的学科交叉,让学生们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有了基本的了解。


(钱浩祺老师介绍经济学的学科交叉)
(文:高二(9)班 袁昌昊/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政治微课程——政治学原理:民主
本节课熊易寒教授主要介绍了与民主相关的内容。
民主的实质性定义为人民主权。自希罗多德开始,“民主”一词表示多数统治,大众的统治。而近代林肯认为,民主由民治(by the people),民有(of the people),民享(for the people)组成。熊彼特提出了民主的程序性定义(最低限度标准),即民主就是一个由民众在定期的,有程序和有规则的竞争性选举中,选择国家执政者的政治体制。只有当公民的政治行为是理性的,对参与政治有浓厚的兴趣时,民主政治才能实现。民主政治具有多元目标,积极参与公众事务,藉以实现自我,这是古典民主理论的观点,但公民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在此基础上,有了现代的程序民主。而参与式民主理论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主张通过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共同协商解决公共问题。后又具体介绍了民主的起源与演化的过程,从雅典民主政治到罗马共和国,到启蒙思想,再到美国民主,在这过程中,政体在演变,而民主也在不断演化。
整节课介绍了有关民主的内容,从定义到具体实施过程的演变,增长了同学们的见识,也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对政治学的理解。


(熊易寒教授讲解民主的概念)
(文:高二(9)班 倪宇哲/图:朱旭倩/编辑:胡晨)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形、影、神与陶渊明
本次微课继续了对于陶渊明的形、影、神的探讨。陈特老师提出了一个关于形神与薪火的观点:形尽而神不灭,故其解决了善恶的因果轮回关系,得到了“因果轮回,报应不爽”的结论。现代法律解决了“恶有恶报”的问题,由此可见,“善恶”的道德感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意义。因此,中国古人,如孔子、孟子,均在试图论证善恶有报以治世。但道家反对了这一观点,认为“自然”与“人为”相对,善恶由人定,是无意义的。
形影神的存在,则体现了陶渊明对于神灭的认可。从诗歌看开去,其实同学们也可以获得关于人生的启示。诗歌与普遍人生的联系在这三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或许便是文学的力量与意义。
以上为本次复导的主要内容。


(陈特老师与学生探讨陶渊明的形、影、神)
(文:高二(1)班 房新宇/图:朱旭倩/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