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海中学的同学们依依不舍地告别各自的复旦导师和学长学姐,踏上返程校车,结束了本学期最后一次复旦大学的学术之行。本次活动首先是由两位教授的报告开启,杨国敏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天线的发展历史以及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和结果,然后是王岩教授讲授了自己作为工程师和高校科研教授心路历程。同学们在王教授诙谐幽默的语言中,不仅仅领略了不同工作的核心理念,还被中国的工程师和教授们的不计回报地,通宵达旦地努力工作所打动和鼓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科技发展将有非常大的突破,同学们也暗暗下定决心,接下前辈们的火炬,继续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奔跑。在分组讨论中,同学们或者向导师们请教问题,或者在导师指导下开始实验,或者在学长学姐的帮助下开展3D打印或者无人机飞行… 导师们或者鼓励同学们未来的信息学习,或者对课题开展给予指导,王峰教授亲自购买了所需要的多本专业的书送给两位同学,其中一位同学因为课题需要甚至收到了一部全新智能手机。以下是各位同学对此次学术行的总结。
黄子馨总结说,今天是本学期最后一次来到复旦大学参加导师计划。这次的讲座比较特别,我们先聆听了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杨国敏教授带来的讲座,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奇妙的天线。我们简单了解天线的发展历史、应用,以及复旦大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后来王岩教授为大家补充讲解了手机天线的发展历程,清晰而有趣:从原来的“大哥大”到现在的全面屏智能手机,它形态的改变离不开历代工程师和科研者的辛勤劳动。最后两位教授一起带大家观摩研究生的成果——各种手机天线、雷达,具有可控相位、非对称等多功能的优化天线。
此后是工作任务的一些安排。我们简单确定了方向:制作一个神经网络模型,识别教室中正在睡觉或有打瞌睡迹象的学生,可以给老师提供便利。这其中ChatGPT是很好的工具,可以辅助我们建立任务大纲和行进方向。学长还带我们了解了ChatGPT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YOLO v5图像识别技术的原理。
徐诚浩写到,5月12日下午,我随队前往复旦大学开展本学期最后一次复旦导师计划活动。首先,两位教授给我们带来了讲座,介绍天线的发展。其中王岩老师介绍的手机天线发展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小小的设计便可以极大地提升产品的使用体验,帮助产品占据大量市场;而在一个小设计的背后,则是无数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只能坐在工作台与实验设备边吃夜宵的辛劳。我对科研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科研人员的敬佩又多了几分。接下来是导师见面环节。我与王海鹏教授以及学长们交流了一个月以来的学习进度,并一起确认了接下来三个月中将要完成的任务,包括数据的采集以及训练模型的设计。临别时,学长向我介绍Chat-GPT的工作原理,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阶段充满期待。
黄钰涵总结到,今天是本学期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复旦导师交流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对雷达技术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其技术核心为雷达运动目标检测、成像、跟踪,应用背景包括反恐、野外搜救、
地形勘探等等。谭老师为我仔细讲解了雷达成像中的关键技术:由主控系统发出信号给发射机和接收机,发射机把信号传递给天线阵,经过目标反射后被接收机接收,通过信号处理器可视化处理后显示在显示模块上。老师也教了我耦合波图像中,不同的横纵轴代表的不同含义。最后,我观看了之前谭老师在实验室做探测实验得到的结果,了解了雷达成像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处理方法。
姚奕丞总结到,2023年5月12日下午我参加了复导计划金院士项目的一次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两位教授给我们做了一次报告,介绍了天线的有关内容。在这次聆听报告的过程中,我学习了天线的发展历史和工作原理以及手机天线的各种构造,了解了我国在这一领域中的进展,体会到了科研工作的不易。教授还给我们欣赏了天线设计的实物,令我印象深刻。报告结束后,我的导师让她的一位研究生带领我完成3D打印。我通过动手操作学会了3D打印机的基本使用方法,打印出了我自己制作的3D校徽模型。接着,导师给我布置了下一阶段的任务,并解释了3D打印在我们接下来的实验中的具体应用方式。在这次活动中我收获很大。
刘新东总结到,这一次是我们本学期第三次来到复旦大学进行交流。这次由杨国敏与王岩两位老师为我们带来讲座。杨国敏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奇妙的天线,为我们介绍了天线的发展简史、天线的典型应用、复旦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以及对未来的总结与展望。王岩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终端天线,比如偶极子天线、单极子天线、螺旋天线、拉杆天线、边框天线、毫米波天线、手表天线、耳机天线等,同时王老师也向我们分享了他曾经在华为工作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努力学习。最后我和我的导师进行了一些交流,并收到了后续的任务与目标,我将积极完成!
王子依总结说,今天是本学期活动的最后一次,来到复旦,我们先听取了两位教授关于天线方面的报告,从天线概论到研究应用以及手机天线都了解了许多。我们了解到复旦大学在天线研究创新上成果颇丰,无论是在民用还是航天抑或是军事领域的天线设计都处在国内外的领先水平。报告结束后,我和导师继续进行上次未完成的实验,虽然当天实验硬件出了些意外,示波器上没有显示出应产生的三角波,振荡器的频率变化也没在频谱仪上显现出来,导师告诉我这也是硬件实验有时会出现的情况。由于硬件的故障实验仍未能完成,但是我更深入了解了这一套实验的流程,非常期待下学期的活动,继续去完成实验。
田宸宇写到,这周五是我们第四次去复旦参加复导。首先,杨国敏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天线的发展简史、应用等内容,用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了天线的运作原理和应用特点。
接着,王岩教授又接着介绍了手机中的天线。老师从手机天线的发展史出发,介绍了手机中各种不同种类的天线及其安装方式。老师还介绍了自己在华为的工作经历,以此鼓励我们努力勤奋,大胆创新。
接着我们跟随自己的导师继续学习。导师给了我几本关于空天信息的书,大致介绍了内容,让我回家了解一下。之后老师又介绍了实验室的大致实验方向,着重介绍了雷达图像的识别。
总之,这次的复导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天线和空天信息学的知识,也让我拓展了视野,树立远大目标。
郭焕琨总结说,本次复导计划,我又来到了美丽的复旦校园.在听了两位教授关于天线方向的讲座后,我认识到了天线的重要国家战略价值,数理能力在科研的重要性和在科研时十年磨一剑才能铸就的创新结果.走进熟悉的实验室,我和杨教授一同探讨天线的工作机理.杨教授还为我展示了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杨老师又教导我关于数据处理的方法,即如何正确处理实验结果以得到结论.杨老师还为我展示了实验成品的精细.我了解到了科研人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在未来,希望我也能加入科研项目,为国效力!

(杨国敏教授介绍天线的发展历史)

(王岩教授讲授自己作为工程师和高校科研教授心路历程)


(王峰教授亲自购买了所需要的多本专业的书送给两位同学)







(导师们对课题开展给予指导)


(文:项目学生,许建丽/图:许建丽/编辑:胡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