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系列讲座之“当人工智能‘遇见’材料”
2024年10月20日晚,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张浩老师向同学们就“当人工智能‘遇见’材料”主题作了报告。
(张浩老师就“当人工智能‘遇见’材料”主题作报告)
首先,张浩老师介绍了材料发现的历史与现状,体现出材料在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硅时代等不同时期发展所蕴含的不同科学范式,引出由实验试错到理论指导的思想发展进程。接着又由理论指导的范式引向从结构角度理解材料特性,提出元素与材料特性间复杂的映射,由此引出基于统计,有效应对物质复杂性与漫长、昂贵研究过程的人工智能研究方法,并介绍了计算的与数据的科学范式,以及AI的仿生机制,从而明确AI与材料科学的关联。最终,张浩老师以数据、建模、预测指导的对钙铁矿材料的改进作为以上基础逻辑的具体实践事例,使同学们了解了材料科学的发展与科学范式的紧密联系,与当今利用AI探索材料的可能。
(张浩老师介绍材料发现的历史与现状)
通过讲座,同学们了解了当今AI与材料科学的紧密联系,更窥见了材料发展背后体现的科学范式发展,把握了科学思想的变迁与其指导作用。
(学生认真听讲)
(文:高一4班茅珈葳/图:实习生卢相舒/编辑:胡晨、实习生卢相舒)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历史微课程之“三国史与蜀国”
2024年10月20日晚,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仇鹿鸣副教授于工程楼2楼继续为大家带来关于三国史的讲座。
本次仇教援又重新从蜀国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史,先从刘备的出身考证讲起,刘备作为蜀国的开国之君,他一开始讨平黄巾,被授安喜尉,但他一直仕途不顺,不断地做小县令,可他待下属很好,极得人心,这为他后续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宇辰同学认为刘备是个虚伪的人,由于他在落迫之时还能够自说与曹操论英雄,所以可以从此推断出他性格中虚伪的一面。仇教授还提到了关羽信仰的形成,关羽信仰从唐开始形成,明清才大盛,他还辩证地为我们讲述了洛阳关羽庙的可信度,我们应尊重历史。
(仇鹿鸣副教授从蜀国的角度来解读三国史)
(文:高二8班杨木易/图:实习生卢相舒/编辑:胡晨、实习生卢相舒)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中文微课程之“实然与应然”
2024年10月20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的陈特教授于工程楼2楼开展了中文课第四讲的内容。
这节课,陈教授接着上节课“君子”、“小人”中实然与应然的问题继续讲解。“应然”决定“实然”,陈教授举了古代科举制度的例子。科举考试的内容从诗赋改至策论再改至经义,虽然使士人的思想变得封闭,但也保障了制度的公平。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实然层面,这指平凡人的精神指向与上位者所推行的看齐。从应然层面,这指良好的社会应该使有道之人处于上位,从而使社会整体向有道推进。
孔子的两个理想是做官和文教。对于他来说,做官是最高理想,但不以无道取之。于是,孔子完成了超越突破。至此,陈教授为我们介绍了轴心突破的四种形态:终极价值在此世或在彼世,追求终极价值是需要依靠外部力量还是要依靠自己的修炼。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属于由自己的修炼追求此世的终极价值,这就是“仁”。孔子搭建了“天——德——礼——仁——人”的结构,“仁”意味着“全德”、”首德”,意为人认识到自己要做一个有德的人。精神性的存在需要个人的承认。“我欲仁,斯仁至矣”。
最后,陈教授为我们讲解了孔子后来的命运与他的独特地位:圣人,并介绍了读论语的方法:与现实生活联系、借比理解历代思想。
(陈教授讲解实然与应然)
(文:高二12班张语涵/图:实习生卢相舒/编辑:胡晨、实习生卢相舒)
“上中-复旦导师制计划”哲学微课程之——“古代中世纪语境中的幸福论”
10月20日晚,贺腾教授在工程楼2楼为同学们带来《古代中世纪语境中的幸福论》第四课。
首先,贺教授紧接着上节课讲到的“古代时期的幸福生活论战”展开讲解。教授主要对斯多亚学派、漫步学派、学院派进行介绍。斯多亚学派诞生于战争的背景下,在极端条件下人们没有能力控制外部环境,只能在内里做一个道德的人,即“既然改变不了世界如何运行就改变如何认识世界”的命定论。他们认为德行是通向幸福的充要条件。而漫步学派并不十分认同这一“幸福论”。上节课说到亚里士多德聚焦于现实生活,因而他认为斯多亚学派的理论过于崇高、理想化,外在条件如身体健康也被需要。
接着,贺教授对于中世纪相关历史理论及特点进行讲解。这是同学们不甚熟悉的版块,贺教授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同学们对此有了初步认识。
感谢贺教授的精心讲解,期待贺教授的下一次课程!
(贺腾教授对斯多亚学派、漫步学派、学院派进行介绍)
(文:高二4班柏乐蓉/图:实习生卢相舒/编辑:胡晨、实习生卢相舒)